央视网|视频|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央视网 > 经济 > 观点频道

提高低端群体收入应是分配改革重点

发布时间: 2012年09月02日 09:37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 金融时报

 



  赵洋

  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收入分配改革,历来备受关注。近期,随着市场各方对此项改革方案即将推出充满期待,收入分配改革的讨论也再度升温。我们以为,在以缩小贫富差距、提升全体国民福祉为主要目标改革顶层设计中,应先将提高低端群体收入作为改革的重点之一,大力提升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并以此为改革基点,破除各项体制机制弊端,逐步消弥日益凸显的贫富差距。

  需要大力提高收入的低收入者,在当前大致包括普通工人、农民和社会困难群体收入。这一群体的规模究竟有多大呢?此前民政部的一项统计对此进行了大致的勾勒。数据显示,截止2011年9月,包括城市低保对象、农村低保对象、农村五保对象以及国家优抚对象在内的四类国家保障对象,数量接近9000万人,如果再加上900多万的城镇失业者,仅以此计算出来的低收入群体就已近亿。此外,也有人按照联合国贫困人口的标准计算认为,中国贫困人口的数字应该在2亿左右,真实的低收入群体不会少于4亿人,照此推算,这几乎占到了中国人口的近三成。

  如此庞大的低端收入群体,在过去几十年国民财富快速增长的过程中,并没有充分分享到改革开放带来的经济增长成果,也因此形成当前越来越悬殊的贫富分化。有这样一组描绘贫富现状的数据被广泛引用:中国社会贫富差距由改革开放初期的4.5∶1,扩大到目前接近13∶1;全国收入最高的10%群体和最低的10%群体的收入差距,已经从1988年的7.3倍上升到目前的23倍。

  国际上用于反映居民收入差距的基尼系数,也已经发出警告。此前社科院副院长李扬认为,可以证实的数据显示,2007年中国的基尼系数是0.475。按照经济学的角度分析,基尼系数达到0.4是警戒线,0.5是危机线,即认为0.4以上已经属于收入差距较大,由此可见,中国的基尼系数已经超过了警戒线,逼近危机线。

  较大的收入差距,特别是少数人拥有大部分财富,而低端收入群体数量庞大,这样远失“公平”的现状,带来的不仅是国内消费难以有效提升,更为社会长期发展埋下种种隐患。有研究指出,2011年中国人均GDP已达到5432美元,处于中等收入阶段的中端,在这一水平上,如果不能有效解决收入分配公平问题,民生福利和财富增长的不协调问题,经济发展成果不能为大多数人享有问题,社会问题将激化,国家极易落入“中等收入陷阱”。也就是说,把提高低端群体收入作为这次收入分配改革的重点之一,长期看利于实现社会公平,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短期则有助于扩大内需,提升国内消费水平。

  从“稳增长”的角度看,扩大内需、刺激消费,显然更有利于抵御当前经济下行的压力。如果低收入群体的收入能有明显提升,其释放的消费潜力将不可低估。我们知道,经济学上有个“边际效用递减”的规律,从收入与消费的关系看,收入水平越低的个人或家庭,其消费率越高,相反,收入水平越高的个人或家庭,消费率越低。按照这一规律,提升低收入人群的收入,其带来的消费效用,将远远大于中高收入群体的效用。以进城打工的农民工为例,有研究认为,如果按现代劳动力市场规律办事,实行同工同酬,上亿农民工每年至少可多收入3千至5千亿元,这一金额远高于免除农业税、家电下乡补贴等惠农措施。农民是中国最大的消费群体,农民工的这一收入“欠账”能否得以消除,可以说直接关系到国家内需的扩大和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大力提升低收入群体的收入,让全体国民走上“共富”之路,就应当以改革的勇气和魄力,破除各项体制机制弊端,多管齐下,综合施策,既要通过政府减税、企业让利,从一次分配中提升劳动者收入,又要借助二次分配途径,完善社会保障等制度。

  具体而言,一方面,要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有观点建议,可以考虑实施规模在千亿元的减税计划,化税为薪,既可增加中低收入者的收入,又可以避免部分企业因工资水平增加陷入困境。另一方面,社会保障制度是低收入家庭最后一道“防护网”,政府应继续加大社会养老、失业、基本医疗、住房等保险的范围和力度,提高社保水平,逐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让社会财富分配格局更加合理均衡。

channelId 1 1 1
860010-1114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