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视频|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央视网 > 经济 > 观点频道

封口费是IPO“伪市场化”毒瘤

发布时间: 2012年09月26日 07:41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 人民网

 



  “围绕着IPO的‘大跃进’,已经产生了一个复杂的‘产业链’,媒体、律师、会计师,乃至这个公司的知情者,人人都勤奋地琢磨着公司按规定发布的预披露信息,从中挖掘可疑材料,但是他们对公司的研究,不是用来公开发表,而是用来与公司讨价还价。”

  在企业的IPO进入证监会发审会过会之前,新股发行者需要支付一大笔封口费,这使得企业的IPO费用越来越高,仅仅信息披露一项就可以高达几百万,这已经成为A股市场IPO中一道奇特的“风景线”。有报道称,中国证监会已经在最近建立关于新股发行费用的调查组,理清IPO费用,为发行企业减轻负担。(9月25日《东方早报》)

  证监会注意到了正在膨胀的IPO费用,这是好事,说明监管部门看到了其中的不正常现象。其实,新股发行者对支付这笔费用并不心疼,因为“羊毛出在羊身上”,这笔费用最终是由新股认购者这个“冤大头”支付的,发行者只要在“市场化”招牌的掩盖下将发行价抬高1元钱,就什么都收回来了,而在现行制度框架下,发行者要这样做是不难的。

  一般来讲,IPO费用包括投资银行收取的保荐及承销费、会计师事务所收取的审计和验资费用、律师事务所收取的法律事务费用、证券登记公司和交易所收取的登记费用和上市初费以及发行过程中支付的信息披露费、路演推介费等,这些费用大部分是正常开支。但是除了这些以外,现在还出现了一笔封口费,新股发行者为了不让自己公开发布的预披露信息中可能存在的问题成为挡住过会的关隘,不得不向大量指出其问题的机构和个人支付相关费用,说白了就是用金钱收买揭内幕者,使其能够顺利过会。

  很显然,围绕着IPO的“大跃进”,已经产生了一个复杂的“产业链”,媒体、律师、会计师,乃至这个公司的知情者,人人都勤奋地琢磨着公司按规定发布的预披露信息,从中挖掘可疑材料,但是他们对公司的研究,不是用来公开发表,而是用来与公司讨价还价。他们这样做也不是为了自己的职业利益,而是要从中发现从公司分一杯羹的资本,而发行公司撒出去的封口费,也可以将他们的研究成果成功地化为无形。

  这是IPO中间存在的一条隐秘的“产业链”,而它之所以能够存在,并且越来越兴旺,依赖的是A股市场IPO先天存在的扭曲制度。按照证监会的说法,我国IPO已经实现了“市场化”,但是,各路人马之所以能够得到巨额的封口费,靠的全是证监会发审委对IPO公司的生杀大权,IPO公司担心揭露的问题反映到发审委的桌面上,致使自己辛苦经营的IPO功亏一篑,所以只能向他们乖乖地奉上封口费。试想一下,如果没有了发审委这个关口,各路人马将发行公司放到探照灯下敲打,还有什么积极性呢?显而易见,封口费的泛滥,是A股市场IPO制度“伪市场化”结出的毒瘤。

  按理来说,一个公司准备发行股票,就得有这种被人搓过来揉过去的思想准备,各路人马对公司的研究,也有利于将可能存在的造假公司或者瑕疵公司挡在IPO的大门之外。这种对新股发行公司的“扒粪运动”,有利于净化股票市场,提高市场的质量,保护投资者的利益。但是,这种寄生于目前的IPO制度的“扒粪运动”,其目的只是为了放不上台面的金钱交易,看似瓜分的是IPO公司的真金白银,实际上侵害的是投资者的利益。在仍然实行审批制的IPO市场,只要权力把着市场的大门,公司要想实现自己的目标,就必须付出额外的代价,封口费只是其中并不重要的一笔支出。

  封口费的出现,其危害不仅在于增加了企业IPO的费用支出,造成资金的无效耗散,更重要的是毒化了社会风气,使媒体、律师、会计师等行业的职业精神出现变形,其中有的甚至已涉嫌敲诈,触犯刑法。因此,市场管理部门必须高度重视封口费问题,坚决遏制蔓延于市场的这种不良风气。而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还得从改革现行的IPO制度入手,让IPO实现真正的“市场化”。只要IPO真正实现了“市场化”,封口费的问题就不难解决。在美国市场上,当浑水、香橼这些机构揭露中概股公司的时候,估计也会有中概股公司愿意出一笔封口费来解决麻烦,但是它们却做不到,这是因为浑水、香橼这些机构如果接受了封口费而对发现的问题缄口不语,一旦被曝光,不仅从此将在市场上无立足之地,而且还将遭遇法律追究,这样的代价它付不起。

channelId 1 1 1

搜索更多 封口费 IPO市场 的新闻

860010-1114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