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视频|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央视网 > 经济 > 大盘

29日可能影响股价重要财经、证券资讯速递

发布时间: 2012年10月29日 07:33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 证券时报网

 



      海外资金加紧抄底A股 RQFII规模两月激增3成

  与近期A股市场低迷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海外投资者近期似乎正加紧抄底A股,近期在香港上市交易的南方富时A50额度两度用罄,与9月初相比,10月份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RQFII)规模更是激增3成。

  南方RQFII额度两度用罄

  据证券时报报道,上周三,南方东英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宣布,其旗下RQFII产品南方富时中国A50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ETF)额外申请人民币20亿元额度已经用罄,南方基金表示,根据市场需求,有再度追加额度的计划,时间则要看相关管理机构的批复。在此前的8月18日南方富时中国A50ETF发行的第一天,其50亿元额度上限一天即用完。

  RQFII A股ETF是今年7月才出现在香港市场的新品种,仅投资于A股市场,目前共发行4只,资产规模在过去两个月出现快速增长。港交所数据显示,截至10月26日,华夏沪深300ETF资产管理规模为44.09亿元,易方达中证100ETF资产管理规模达到22.25亿元,南方富时中国A50ETF为68.03亿元,嘉实MSCI中国A股指数ETF为18.34亿元,总计152.71亿元。

  9月3日,RQFII A股ETF资产管理总规模为106.93亿元,不到两个月时间,这一数字就提升了30%,在过去两个月内,已经有近50亿元的“真金白银”通过RQFII流入A股市场,显示海外投资者对A股市场的认可。

  看好中国市场

  国内一家QFII投资经理对A股市场持乐观态度,一方面,中国经济仍有7%左右的增速,在全球经济体中仍有竞争力;另一方面,目前上证指数仅在2000点左右,沪深300成分股估值甚至低于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时期的水平,在这个时候,他们非常看好A股市场,也在积极申请新额度。

  深圳一家担任海外主权财富基金顾问的机构也表示,作为长期资金,海外主权财富基金也非常看好A股市场,他们管理的主权财富基金首次申请的额度已经用完,目前正在申请新额度,对于新增额度,海外机构的态度是“有多少要多少”。

  香港市场更能反映海外投资者对A股的乐观态度。数据显示,上周一,在港上市的4只RQFII ETF中,有3只创出上市以来新高,其中南方富时中国A50ETF收报7.6元人民币,盘中触及7.62元人民币的上市新高,与此同时,成交量也持续放大,当日成交额超过1亿元人民币,较其上市之初日均成交2000万元放大约5倍。同时,易方达中证100ETF、嘉实MSCI中国A股指数ETF盘中同样创出上市以来新高。

  尽管上周最后两个交易日,随着沪深两市下跌4只RQFII ETF大幅下挫,嘉实MSCI中国A股指数ETF一度触及上市以来新低,但截至周五收盘,其收盘价均较其单位资产净值出现溢价,表明海外投资者看好A股相关指数后市表现,愿意以高出净值的价格买入。

  数据显示,嘉实MSCI中国A股指数ETF以港元计价部分溢价率为0.93%,人民币计价部分溢价率为0.77%,是4只产品中溢价率最高的。此外,南方富时中国A50ETF和易方达中证100ETF溢价率分别为0.45%和0.21%。华夏沪深300ETF以港元计价部分溢价率为0.56%,人民币计价部分溢价率为0.34%。

  而同样与9月数据相比,9月3日,华夏沪深300ETF和易方达中证100ETF溢价率分别为0.17%和0.01%,南方富时中国A50ETF甚至出现折价0.05%,溢价率的走强说明投资者对A股的看法正在升温。

  南方东英总裁丁晨认为,RQFII A股ETF是目前香港市场唯一能直接投资A股的品种,该品种日前交投转活跃,与人民币恢复强势及内地经济见底回升有关。此外,他还表示,公司正考虑把南方富时中国A50引向双币双股,配合人民币固定收益债券基金及其他产品,为海外投资提供更多机会。

  截至2012年9月30日,外汇局累计核准、审批了21家RQFII机构共计390亿元人民币的投资额度。其中,基金系RQFII投资审批额度合计290亿元人民币,用于RQFII ETF的额度为190亿元。

  新基金审批或取消 常规产品拟实行报备制

  “新基金未来可能取消审批,改为备案制。”多位资深基金业人士日前向证券时报记者证实,“管理层有意放开常规基金产品的审批,改为备案制,新基金从上报进去到批出来,不超过20个工作日。”

  监管酝酿取消常规产品审批 现行产品通道将不复存在

  上海某家大型基金公司产品部负责人日前向证券时报记者透露,未来新基金或将取消监管审批,改为备案制。“新基金从报上去,到最终批出来,管理层的意思是最多不超过20个工作日。”随后记者就此跟多家基金公司进行了求证,进一步印证了该消息。

  “此事基本已经确定下来了。一旦改为备案制,所有的产品都可以随时上报,现行的几条新基金上报通道也就名存实亡了。”上海另一家大型基金公司相关知情人士表示。据该人士透露,这个消息是不久前证监会召集20家基金公司老总开会时讨论的。“国务院取消多个行政审批项目,跟基金相关的是取消副总任职审批,当时管理层和在座基金老总也就取消新基金审批做了讨论。”

  不过,上述产品部负责人认为,取消行政审批仅限于常规产品,而对于创新产品则依然需要进行监管审批。“一般股票型、纯债型等简单的常规产品,取消审批是肯定的。但是对于创新产品,我感觉不太会取消审批,之前创新产品要多次修改和论证、答辩,未来监管层从保护投资者的角度出发肯定不会放松这块。”

  事实上,海外基金产品的发行多数都是备案制。从监管层近几年在新基金报备审批上的一系列动作也可以看出,放松管制、逐步市场化是非常明显的趋势。2010年初,基金审批正式由之前单一通道改为多通道,2010年9月在偏股型、固定收益类、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QDII)、创新型和专户一对多五条通道上新增创新通道,2011年初再添指数通道,2012年3月申报通道由此前的6条变为4条,可同时上报3只同类或者不同类的产品,新基金上报更快捷。

  强者恒强 弱者恒弱:基金公司分化加剧

  “几年前大家的时间和精力大多耗费在跑会、跑审批阶段,最早一只新基金可能需要大半年甚至更多时间,现在最多需要6个月,最快两三个月,如果只有20个工作日,也就是说最多一个月,更加高效快速。”一位受访基金人士说。

  当审批过程不再繁冗不再是瓶颈,发行渠道也不再是瓶颈,未来接受考验的无疑则是募集规模,一个真正的销售时代即将开始。“今年初曾有多家大型银行想精选新基金的托管代销数量,从今年实际执行层面来看,几乎没有做到。”一位基金人士表示,“从一定程度上来说,银行渠道也无力扭转这种市场化的趋势,反而加速了基金业更深一步的市场化,未来基金公司强者恒强、弱者恒弱的分化将会更明显。”

  临近年底,基金公司已经开始准备2013年度的各项工作计划。证券时报记者了解到,有些大型基金公司明年全年的新基金数目有些高达几十只,明年基金公司之间的厮杀将会更加激烈。

  (证券时报网快讯中心)

channelId 1 1 1
860010-1114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