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视频|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沪综指破位、创业板五连阴、中小板指数接近前期新低,种种盘面迹象都显示9月底开始的维稳预期已经淡去。相比权重股的苦苦支撑,短期个股的结构性风险再次上升。与前两次调整不同的是,年底前将进入全球资本市场的利空共振阶段。理性分析,主板权重股已经透支悲观预期,能够稳定指数,但个股背后蕴含的下跌风险却应引起高度重视。在此局面下,如何进行多维度配置将替代选股,成为投资者考量的首要因素。
市场重归存量资金博弈
9月底以来的政策暖风一直被存量资金视为救命稻草,但无论是创业板大非的承诺,还是以推行员工持股、拓宽QFII和RQFII上限为主的制度改善,都没有直面A股的核心矛盾,仅仅是将存量矛盾的博弈延后。随着利好政策的陆续兑现,资金离场的意愿不难理解。A股最突出的矛盾无非是潜在融资压力与企业业绩下滑。
与之对应的是,2009年底创业板开闸以来,上市公司的质地不断下降,业绩变脸等负面冲击不断浮现。供给量上升和基本面质地下降都会拉低市场的估值中枢,当两者形成合力时,市场必然以持续的下跌来实现。由于2009年信贷井喷,实体经济需求回升乏力,两者形成的流动性幻觉使得这种矛盾被暂时掩盖。当去年宏观政策收紧、货币增速下降时,这种积累了多年的矛盾集中兑现。A股反转其实并不像主流观点所预期的那般复杂,两点即可,一是泡沫挤压干净,二是供求关系重新梳理。前者需要小盘股主动调整完成,后者需要产业资本、金融资本、管理层在制度建设上形成合力,但是至少目前这种预期并不明显。
警惕小盘股风险二次释放
目前市场所说的A股市盈率创历史新低,10倍PE基本与主流接轨其实并不成立。一者,银行股总利润占到A股的55%,而银行股市盈率普遍在5-7倍之间,按照加权平均法计算,只要大权重板块估值低,那么其他小盘股估值再离谱,也会被拉低。二者,小盘股的风险并未随着下跌而减小。如果扣除全市场净利润前100家上市公司,那么平均市盈率水平接近40倍。可以看出,剔除银行等传统行业,90%的A股仍处于高估状态。
目前实体经济呈现出冰火两重天,以传统制造业为主的民营经济存在资金链紧张、资金成本高涨等现象。最近一个典型的现象就是餐饮行业,武汉餐饮业处于30年来最差的状态,每月关门超过100家。餐饮行业作为消费行业的典型代表,其周期波动相对可控,下游需求稳定。然而高房价背景下衍生的高租金、“刘易斯拐点”催生的工资刚性、通胀背景下的食品价格上涨等都改变了行业景气。连前几年火热的餐饮行业尚且如此,那么与外需挂钩的制造业的困难程度不难想像。而最近人民币汇率的屡创新高对于外向型企业可谓雪上加霜。若考虑到美国等西方国家对于做强本国制造业的规划,严冬仍将继续。
在微观经营环境持续硬着陆的背景下,与之关联度最高的创业板、中小板公司受到产业资本抛售在情理之中。虽然股价较历史最高点下跌了50%,抑或更多,但在40多倍的市盈率、三季报约10%的盈利下滑、动辄20-30亿的总市值、大小非在获利丰厚的情况下,兑现是理性之举。换句话说,只要大量积压的IPO持续发行、上市,小盘股结构性高估的局面没有改变,那么产业资本减持形成的压制也将持续,很难彻底消除。考虑到每年年底都是企业资金回笼的阶段,不排除部分小非会兑现回笼资金以充实账面的可能。因此,越是接近年底,小盘股的风险越要警惕。
全方位立体配置资产
以往投资者对于A股或者证券市场的配置往往是单边做多模式,选出未来一段时间有相对收益或绝对收益的股票,持股待涨。但随着投资工具的不断丰富,不妨适当摒弃单边做多的配置模式,多利用对冲、融券做空、结构性选股做多的组合模式应对。
年底之前,整个全球市场的情况可能会有如下变化:美元指数中期企稳,小幅回升概率大;以道指为主的全球股市调整空间大于上行空间;相关上游资源类品种受制于经济复苏和风险偏好,同样有回落的可能;上证指数调整空间不大,但个股风险大。在这种大环境下,对于美元指数反应较为敏感的有色品种可留意短期融券机会,出现基本面与技术面同时背离的恒生指数也可适当留意沽空机会。考虑到年底前是资金最紧张的时候,在月底最后一周可留意国债逆回购的配置,各类现金理财产品也有机会。在指数调整过程中,受益于新开工、业绩持续增长的品种可逢低配置,主要包括新一轮周期下的保障房概念、高铁概念、水利概念股,以及年报预增的品牌服装、医药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