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视频|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五年来我们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2.2%,从世界第三位提升到第二位,其中出口额跃居世界第一位,占国际市场份额比2007年提高2个多百分点,进出口结构优化,贸易大国地位进一步巩固。(3月5日 中国经济网)
过去拉动中国经济“三架马车”中,首先是靠投资,其次是内需,然后是出口。随着全球经济格局的转变,人口红利即将结束,加上能源资源等束缚,中国经济要再续“辉煌”,一靠深化改革,二靠经济转型;靠基建投资和出口拉动肯定是难以为继的。
就在3月4日,全国政协委员、商务部部长陈德铭在北京表示,对2013年中国外贸增长形势持谨慎乐观态度,如果全球经济形势不发生重大突变,增长幅度将略微好于去年。
2012年我国外贸进出口增速仅为6.2%,与年初预定的“保十”目标差距不小。从前期的地方“两会”的“经济军令状”可以发现,不少出口大省对今年的外贸年度目标设定慎之又慎,集体调低。不少人认为,中国目前外贸出口拉动经济的模式似乎走到头了。
于是,我们把目光投向拉动内需、消费,并把城镇化当作经济增长的重要动能。“十二五”规划就是把经济结构战略性的调整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一个主攻方向,其目的在于努力构建一个扩大内需的长效机制,以“换挡”方式转换经济持续增长的拉力。
我们不应作出这样的误读——城镇化等于“地产化”。
其一,“人的城镇化”必须对土地和资金、劳动关系、户籍制度等等要素作深入的改革推动,如果仅看到建几栋高楼,铺几条马路,拉高了多少消费率,那可能与我们最应追求的东西“南辕北辙”。
再者,“刺激消费、向内需转型”已经提出许多年了,但效果仍不明显。中国一直无法以内需的增量来代替地产、出口的量额。原因很简单,内需本身就是一种“慢火熬靓汤”的调理过程,火太小热不起来,太旺又会烧焦。刺激消费、内需真正的能量靠内在刚性需求,以及预期性需求。钱首先必须有,还要能花敢花,那种“前瞻后顾”,对将来深感有“后顾之忧”的,拿什么来消费?而要做好这些,需要我们积极推进收入分配、社保医疗卫生等重要改革,而这又是需要一种循序渐进、积极稳妥的推进过程。
如此看来,经济转型“换挡”并不是要把老“轮子”丢了,中国经济要稳中求进,必须把外贸的轮子拧紧了,“松”了会出问题的。
必须强调一点,三十多年改革开放给中国经济带来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我们过去能有超出外界估计的发展增速,主要得益有二:其一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另一个是“全球化”对中国的影响。外贸就是这二项利益能量的最重要传导体;即使有负面的,但更多的还是积蓄与传播正能量。
中国经济的未来还得靠外贸、靠出口。外部市场的不确定性是2012年中国经济面临的主要风险,国际市场低迷不单给中国外贸造成低迷萎缩,也给我国就业、居民收入等方面带来很大影响。2011年国务院推出了促进外贸“国八条”,并在扶持措施的基础上,改善投资与经营的市场环境。2013年1月份,中国外贸总额达2.17万亿元人民币,实现比增26.7%,特别是对欧盟、日本等主要贸易伙伴进出口均出现增长,2月份外贸数据可能也不错。
2008年以来的这场金融危机虽未严重伤到“筋骨”,但也“皮肉”大伤,疗治的过程还很漫长。欧美贸易一体化、亚太地区的“TPP”(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连横等对中国经济的影响还不好预估。此外,全球都在“拼经济”,别人对我们施加的贸易救济、贸易摩擦也不会消停,甚至有愈演愈烈的可能;中国外贸当下仅是冲出低迷隧道初见曙光而已,丝毫不能松懈。
正如温总理报告中指出的,“对外开放有力促进了我国经济发展和结构优化,吸收了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增加了就业和职工收入,也为推动世界经济复苏作出了重要贡献。”若要使中国经济不“跛脚”,还需要把外贸这副轮子拧紧了,现在松不得,未来很长的时间仍然是卸不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