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视频|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制图:蔡华伟
解读人: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 刘元春 采访人:本报记者 熊建
现在的通胀水平与我们的经济增速是相适应的。对于我们进行价格改革、结构性调整、风险控制改革都比较有利
PPI下行不是短期现象,全球的制造业和原材料生产都处于去产能、去库存的过程中
上半年,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去年同期上涨2.4%,是一个比较理想的价格水平。而且这个价格水平与世界特别是发达国家的价格水平基本上是相当的。更重要的是,剔除食品和燃油类的价格,目前中国的核心CPI处于1%左右,说明供求关系基本平稳。
现在的通胀水平与我们的经济增速是相适应的。发达国家物价水平都在2.5%左右,新兴市场国家目前物价水平基本在4%—5%的水平,都处于相对低位。这一轮经济发展过程中,大家比较关注的是,广义货币M2高涨的情况下,物价水平并不高。核心的原因就是全球经济复苏乏力,都处于产能相对过剩、产出缺口为负的一种状况。
总体来说,低通胀为改革提供了更大空间。CPI的增速不错,价格水平相对较低,对于我们进行价格改革、结构性调整、风险控制改革都比较有利。因为如果出现高通胀或者通缩,可能都会由于宏观经济不稳定,从而使整体调结构、促改革的方案受到额外的压力。
需要关注的是,PPI的下行不是短期现象,而是中期现象,而且还是一个全球现象。全球的大宗商品价格都处于低位,以制造业为主体的国家,PPI都处于负增长的状况。可以说,全球的制造业和原材料生产都处于一个去产能、去库存的过程中。
这个过程带来PPI的下滑,是常见的现象。但是这种现象的延续,的确表明制造业、基础产能和重化工业处于一种下滑状态。核心原因一个是需求放缓,一个是新产能上马导致供求失衡。
必须看到,我国当前去库存、去杠杆、去产能的过程,比世界稍微缓慢一些,我们要警惕出现恶性循环。好在政府在这方面已经采取了措施,比如前几天国务院发布的“金融十条”,对于产能过剩的行业做出了三类处理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