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视频|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商务部外贸司商务参赞刘长于17日做客中新网《新闻大家谈》,解读“外贸转型升级”。 李美多 摄
中新网7月17日电 近期公布的上半年外贸数据不容乐观,商务部外贸司商务参赞刘长于今日做客中新网《新闻大家谈》解读外贸转型升级时表示,当前,中国传统竞争优势企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企业面临着劳动力成本上升等严峻挑战,2012年,中国制造业劳动力月薪升至300-500美元,超过大部分东南亚国家。
刘长于表示,当前,中国传统竞争优势企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企业的确面临严峻挑战。长期以来,中国依赖资源、能源、劳动力等有形要素的投入,有力地促进了对外贸易和国民经济发展,但也加剧了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2012年,中国制造业劳动力月薪升至300-500美元,超过大部分东南亚国家,水、电、工业用地价格也呈加剧上涨态势,加上人民币升值,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压力加大,支持中国外贸发展的低生产成本优势已难以为继。
刘长于指出,以纺织服装行业为例,出口遇到较大困难:第一,外需增长变数增多。世界经济复苏的基础尚不稳固,外需增长动力不足。在发达国家市场,美国的增税减支政策、欧元区高企的失业率和日元汇率的走低将对消费造成不利影响;在新兴市场,受大宗商品价格低迷等影响,俄罗斯、巴西等新兴经济体增长动力不足,消费也难见起色。从企业在手订单看,除一些龙头企业能实现个位数增长外,大部分中小企业订单流失较为严重。
第二,国内要素成本已不具优势。在国内原材料价格方面,中国低端棉纺产品已丧失国际竞争力。在劳动力成本方面,据业界测算,当前广东佛山纺织业的劳动力成本为每月600美元,江西为400美元,而泰国为350美元,柬埔寨仅为120至130美元。同时长三角和珠三角部分企业出现了用工短缺的现象。加之地租上升、人民币升值等压力,纺织企业开始向东南亚国家转移,涉及行业已从较为简单的制衣行业,向包括漂染、纺纱等资本和技术要求较高的核心部门蔓延。业内人士担忧,核心部门的外移恐影响产业发展根基。
此外,各国保护主义措施加剧,一些国家已经或准备通过提高关税、采取“两反一保”措施来遏制进口,保护本国产业。
刘长于指出,面对上述不利局面,要想转“危”为“机”,必须努力培养以技术、品牌、质量和服务为核心的竞争新优势。为此,除了政府和社会中介组织共同努力,为企业经营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市场条件外,建议企业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是苦修内功,提升产品技术和质量。技术是外贸竞争力的根基。有条件的企业,要加强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联合,建立产学研技术创新平台,加强研发、检测、设计等能力建设,提高产品技术含量。质量是外贸竞争的生命。要加强质量标准建设、质量认证、质量控制等环节的投入,积极开展国际通行的质量管理体系、环境管理体系和产品认证,积极参与各类国际标准、技术标准的制定。
二是外树形象,扩大品牌产品出口。品牌是外贸竞争的核心。产业界有一个说法,叫做“一流企业卖品牌,二流企业卖产品,三流企业卖苦力”。是企业都要争做一流企业,必须重视品牌、培育品牌、经营品牌,着力打造企业、产业、产品品牌,积极开展境外商标注册,使用自有品牌,培育国际品牌。通过广大企业的不懈努力,改变我国外贸大国、品牌小国的形象。
三是变坐商为行商,建设国际营销网络。改变经营观念,积极走出去,到国外寻找发展机会,建立自主营销网络,做长、做强供应链,将供应链直接从客户延伸到最终消费者。通过国际营销网络建设,使自己有更多的空间开展差异化竞争,减少对国际贸易中间商的依赖,增强流通渠道的控制力和话语权。
四是积极开拓新兴市场。在巩固传统市场的同时,充分利用国际会展、电子商务、内外贸结合商品市场等国际贸易促进平台,积极开拓非洲、拉美、中东等发展中国家市场。在开拓新兴市场的过程中,切忌不要看轻新兴市场,把它变成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产品的倾销地,从一开始就要注意产品的质量和品牌,维护、巩固和扩大好这些市场。
五是加强与国外同行的沟通与交流。积极参加境内外特别是出口目标市场的各种展会,充分依托进出口商会等行业组织与国外同行开展互动交流,把握动向,寻觅商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