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视频|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经济

时评:18亿亩耕地红线该不该守

发布时间: 2012年08月15日 08:09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 证券时报网

 



  

  李斌。资料图

  作者:李斌

  房地产部门的扩张加剧了其与土地和粮食问题之间的矛盾。在过去的十余年间,随着城市化率由30%提高到目前的约50%,全国耕地数量减少了大约一亿亩,即逼近了目前的18亿亩。这引起了一些人的恐惧。他们既要为城市的扩张寻找足够的土地,又要保证粮食安全。基于种种“聪明的”计算,一项重要的政策出台了,这就是所谓的“坚守18亿亩红线”的计划:城市面积扩大多少,村庄面积就要减少多少,于是,耕地保有量今后将维持不变。换言之,在今后迈向发达国家的进程中,也即在城市化率由50%(再提高20个百分点)进一步达到70%的过程中,前期耕地减少的势头将突然打住,城市将不再增加占用任何耕地。这是官方的计划,它也得到了许多人稀里糊涂的支持。

  这可真是一个美妙的设计,一个宏伟的蓝图,一个如意的算盘!请注意,这项计划的要旨在于反对诸如“先降低到17亿亩,再恢复到18亿亩”这样的迂回过程,而是要求直接钉在18亿亩不动。这项计划不是在村庄业已遭到大量废弃的时候提出来的,而是在目前城市化快速展开、土地需求迫切、同时乡村仍然充满活力的时候紧急宣布的。

  这项计划显然基于这样一个前提,即18亿亩耕地即可解决我国人民的吃饭问题,所以,这是值得坚守的。不幸的是,这种静态观点已经被经济数据无情地嘲笑了:2011年,我国粮食产量(在耕地面积持续减少的情况下)实现连续第八年增产;然而,当年净进口粮食却超过了总消费量的10%。由于食品结构持续改善,饲料用量大幅度增加,我国人均粮食年消费量现在已经接近500公斤。考虑到美国粮食消费量约为每人每年1000公斤,以此标准来衡量,则当我国成为发达国家之时,人均粮食消费量相对于目前还要翻一番。请问,18亿亩耕地能够满足这个要求吗?假如不能的话,坚守18亿亩又意义何在呢?

  城市的扩张与村庄的缩减是需要一个历史过程的,是不可能严格同步展开的。农民进了城,乡下的房子要留一留,这里面有广泛的经济、社会和心理原因,任何长官意志都不能取消这个过程。从时间进程来看,城市化必然首先引起耕地的净减少;只有城市化达到了一定的高度,村庄才会走向衰落,土地的复垦才容易进行。在这个过程中,要敢于放开向城市供应土地,以便支持城市的发展;要敢于忍受耕地的减少,同时也要敢于吃外国的粮食。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当城市化接近尾声之时,我国人口数量也下降了,而且绝大部分都集中到了城市;这时,土地的整理和复垦必定会更为容易,只要有需要,粮食的自给率也就可以轻松地得以提高。这是一个自然的发展过程,我们没有必要人为地去阻断它。

  下一阶段的城市化还需要再占用多少耕地呢?根据前期的经验,大数目仍然可以看做1亿亩;也就是说,所谓的“耕地红线”,其实可以再倒退1亿亩。如今,围绕土地供应问题所形成的社会矛盾是如此尖锐,大家争来争去,所涉及的其实不过是土地总量5%(1/18)的问题;就算再加一倍,也不过10%。我们放弃10%的耕地,口粮的不足部分用进口来代替,换来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的完成,这个代价值不值呢?答案一看便知。即使举行全民公决,想必也不会得出否定的结果。

  有人说,我国人口多,如果依赖国际市场,国际市场也会吃不消。笔者认为,这种观点同样是一种静态的、机械的、甚至迂腐的论调。众所周知,在许多国家,现今都有大量闲置的土地;只要有适当的利润,这些土地就都可以投入农业生产。无论是向当地采购农作物,还是进行农业投资,那里的政府都很欢迎。据笔者所知,国内一些眼光长远的民营企业,早已经在着手这方面的生意。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任何生产都要立足于全球范围内的分工。农业也是这样。我们为什么要放弃利用外国的土地资源,放弃现成的商机,而关起门来自作自受呢?国际农产品市场的未来规模和状况,并非我们今天可以想象;不能局限于老黄历,就断言国际市场不能容纳我们。况且,我们还可以积极地参与和干预这一进程。粮食贸易量的增长必定只能是一个逐步的、缓慢的过程,因此也就不可能存在什么“冲击”。

  粮食生产的国际分工是经济规律的必然要求,谁硬要违背它,必然会受到惩罚,付出代价。以日本为例。由于人稠地狭,日本的粮食自给率长期维持在40%左右,它不得不接受这个事实。日本人宁愿住在低层建筑中,也不愿追求粮食的自给自足,这说明他们认为,居住条件比粮食自给更为重要。在我国,如果硬要保留这5%~10%的耕地,就必然引起城市房价畸高,社会矛盾激化,群众利益受损。要想避免这个结果,是不可能的。而且,即使勉强保住了那些耕地,粮食如今也无法自给,粮食进口的持续增长将成为一个不可避免的长期趋势,这是我们必须面对的事实。这不取决于任何人如何“认为”,是否“应该”,或者是否“喜欢”。

  农产品价格这些年所经历的上涨,体现了国际投资者对于中国、印度等人口大国必将扩大食物进口这一趋势的预判,因此,这是一种预先的准备和调整;它对于鼓励世界范围内的粮食生产,是有重大积极意义的。所以,一看见食品涨价,有些人就着急发慌,政府部门就想压制它,这是十分不明智的。为我国人民的长远利益计,我们应当十分欢迎食品价格的上涨,以便向各国种植和养殖业者发出清晰的信号,使他们着手谋划长远的生产扩张计划。只要有利于输出国农民和食品业者的事情,那里的政府也就会积极支持;即使有某些政客想要阻拦,终究也是会失败的。

  在我们的官方哲学中,总是把“自给自足”作为食物安全的一个标志,这实际上是我国自古以来“重农轻商”的经济政策的一个延续。这个政策只着眼于维持最低生活水准,实际上它是反发展的,并且历来就是失败的。它体现的是一种短视,一种狭隘,一种幻觉。这不是一种精明,而是一种愚蠢。为了维持自给自足,难道就要广大人民放弃吃肉喝奶的权利吗?城市人民已经住在“鸽子笼”中,现在又要把广大农民也赶进“鸽子笼”,有人甚至计划在村镇地区也修建高层住宅,这简直是发疯。难道住别墅仅仅只能是富人的权利吗?如果任凭这种仅仅在表面上“重视”农业的政策继续执行下去,真不知道全社会还将要为此付出何等巨大的代价!届时,国家的经济安全也就真的大成问题了。

  市场经济已经把世界各国的安全问题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如今已经谁也离不开谁了;所以,我们没有必要恐惧。作为全球主要贸易国家之一,我们却试图把粮食排除在贸易项目之外,这是荒唐的,是畸形的。不要忘记,当我们闭关锁国时,曾经饿死过数千万人口。反之,把自己融入国际分工体系,则既带来了繁荣,也带来了安全。这并不是说在较低的粮食自给率之下,国家就不需要建立诸如粮食储备制度等安全体系,而是说,有关粮食安全的战略要服从于进出口贸易的大格局;要在对外开放的前提之下再来研究安全对策。这就是邓小平同志所讲的大道理与小道理之间的关系。

channelId 1 1 1
860010-1114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