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视频|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央视网 > 经济 > 收藏

外销瓷掀起回流热

发布时间: 2012年09月03日 08:06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 中国文化报

 



  

  青花葡萄牙盾形徽章纹执壶

  

  清乾隆墨彩矾红描金西洋人物图盘

  

  清雍正广彩纹章瓷盘

  本报记者 黄辉

  在世界外交史上,曾发生过这样一则奇闻,1717年,萨克森国王奥古斯特二世与普鲁士国王达成一项协议,用其手下600名骁勇的将士换回127件中国瓷器,其中18件被称为“近卫花瓶”的瓷器至今仍陈列在德国的德累斯顿博物馆内。

  昔日备受追捧,远涉重洋的中国外销瓷,在几百年之后又荣归故里。近日,中国国家博物馆正在展出英国大英博物馆、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馆藏中国瓷器精品,展出的148件(套)精美瓷器形态各异,或具有娴熟的中国制瓷工艺,或富有浓烈的异域风情,吸引了众多参观者,也使国内外销瓷收藏热再度上涨。

  远涉重洋 数量庞大

  以最简单定义而言,外销瓷就是中国出口到国外瓷器的总称。中国古陶瓷专家胡雁溪曾以“历史的误会”来概括西方人通过外销瓷了解中国瓷器的观点。外销瓷不仅是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缩影,更是中国陶瓷工艺与异域文化结合的特殊产物。

  外销瓷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唐代。中国瓷器通过丝绸之路,在世界各地进行交易,东到朝鲜、日本,南经东南亚、南亚、西亚,远达非洲,到后来流入欧洲。

  宋元时期水陆交通更为发达,国家还设置市舶司负责外贸事务,通过外销瓷促进收入,这些措施都促进了外销瓷在海外的销售。

  明清两代外销瓷的销量已达到鼎盛时期。新航路开辟之后,对外交通更加便捷,海洋贸易兴盛,海陆并进,外销瓷的数量大幅增加。郑和七下西洋就向海外输出大量瓷器,,外销瓷的对外贸易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不仅有外贸交易的外销瓷,更有很多外商来中国订购、订造瓷器,销往国外,输出范围从亚洲扩展至欧洲、美洲,形成了一个世界性的外销瓷市场。

  19世纪末,日本及欧洲制瓷业在借鉴中国陶瓷基础上,迅速发展起来,而晚清政府的腐败及社会动荡,对瓷器生产造成严重影响,瓷器的外销每况愈下,中国外销瓷逐渐衰落。

  持续千年的外销瓷交易,数量之大、范围之广,大大超出人们的想象。现在,中国外销瓷的身影遍布世界各地,虽然没有确切的统计数据,但据保守估计,现存于世界各大博物馆、私人收藏家之手以及尚未打捞发掘的外销瓷总数在数亿件以上。荷兰学者T·佛尔克曾在其编著的《瓷器与荷兰东印度公司》统计,从1602年至1682年间,中国瓷器的输出量就高达1600万件以上。而在近年来各大海域发现“海捞瓷”事件中,打捞出的外销瓷都在几十万件以上。

  中西合璧 瓷中奇葩

  外销瓷体现了外国人对中国陶瓷的审美和艺术追求,也充分展示瓷器贸易带来的中西文化交流与碰撞。这些散布在世界各地的外销瓷,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样式、图案都异常特殊,在国内很少见到,他们是中西合璧的特殊产物。

  作为高档日用品或礼品的外销瓷,受到国外贵族阶层礼遇。随着明清时期出口量的增加,工匠们更注重根据不同国家的生活习俗,为国外特殊需求专门生产或烧制瓷器的风气日渐兴盛。

  其中,很大部分是模仿不同地区的金属器皿,在尺寸和形制上都具有很强的地域特色。例如,作为大宗产品的元青花瓷,因地区不同而有所差异。销往中东、西亚一带的青花瓷,器型一般较大,多为大盘、大瓶等。西域常多人聚餐,用大盘盛饭,以手撮食,大型尺寸的盘碗正是为了迎合西亚地区居民的饮食习惯,根据这里贸易的需要而制作的。选用进口钴蓝作为主色,这也与西域人喜欢蓝色和青色相关。而外销东南亚地区的青花瓷,风格迥然不同,以小罐、小碟、高足杯等小件器为主,因采用国产青料,青花色泽灰暗,构图也较为简单。

  在外商订购的外销瓷中,许多纹饰图案是依照外商的样品而绘制的,这也是外销瓷最具特色的,其题材大致为纹章、人物、船舶、花卉四类,而画工的表现方式也是符合西方的审美需求。

  其中,纹章瓷是最富特色的一类,纹章瓷是欧洲各种组织、皇室、贵族、军队等群体委托在中国的贸易公司定制烧成的瓷器,在这些瓷器上,都绘有代表群体标志的徽章。很多家族的传承脉络通过纹章瓷体现的一清二楚,不同的纹章也成为不同时期外销瓷风格特征的断代依据。

  在现存的外销瓷中,我们看到很多瓷器已经过改装,形成怪异的结合,比如,在瓷器的口、足、流、柄等部位镶嵌不同的金属饰物或加盖作为装饰。这种做法一是防止瓷器受损,为了保护瓷器易受损的部位,他们用金属材质进行保护。此外,在陶瓷配上金银装饰,不仅增强了器物的装饰性,也迎合了贵族奢华生活的需求,提高了瓷器的地位。因为这样的改装,外销瓷的形状不仅发生改变,也获得新的功能。通过在不同部位搭配相应的配件,一支瓷碗可能变成杯子,花瓶可能被改造成执壶。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所藏的青花葡萄牙盾形徽章纹执壶就属于这样的一件瓷器,该件瓷器为典型的定制器,于明嘉靖期间在景德镇烧制,大约19世纪在土耳其加装上银制的壶盖和壶嘴。

  收藏热促外销瓷回流

  中国官窑瓷器在1860年后才进入欧美市场,作为中国瓷器工艺的一个分支,外销瓷兼具艺术性和实用性,虽然其艺术价值不可与主流的中国瓷器相媲美,但外销瓷具有重要历史内涵,对瓷器工艺的发展史和中外文化交流史也起到重要的意义,是中国对外贸易交流的有力物证,值得考古、历史、社会经济学者深入研究,也值得收藏投资。

  北京华辰拍卖有限公司董事长甘学军认为,外销瓷反映了瓷器贸易的发展历程,也反映了中国与海外交流的进程。外销瓷主要是出于实用功能,就艺术性而言,比较边缘,与中国占审美主流的官窑瓷器无法相提并论,价格也没有可比之处,将来的格局也会如此。

  尽管如此,甘学军表示,外销瓷承载了中国对外文化交流的印记,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精品的市场价格还未达到其应有的地位。外销瓷是研究中国陶瓷历史和中外文化、经济交流的重要实物资料,随着外销瓷学术研究和关注度的提升,一定会迎来其市场价值的回归,其价格也会提升到与作品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相符合的水平。

  实际上,最近几年,国内对外销瓷的关注也非常高,昔日出口的外销瓷荣归故里,成为市场新宠。古董艺术经纪人王鹏昭表示,出现在内地市场的外销瓷,在2005年前,一般的价格就在1000元左右,然而,在最近几年,外销瓷的平均价格已上涨10倍左右。国内目前真正的外销瓷收藏家数量非常少,大多是介入这行的投资者,有的古玩商人甚至专门做海外回流外销瓷。外销瓷存世量较多,而且保存较为完好,价格甚至比同时期的国内民窑瓷还便宜。

  在古玩店、网上、拍卖公司等交易场所都能见到外销瓷,各种古董博览会更是有诸多外销瓷出现,瑞士古董商甘文乐就是其中一位,他表示,欧洲现有的外销瓷大多成为各大博物馆的藏品,真正流传在市场上的精品非常少,正是看中外销瓷介于中西文化的这一特点,他很看好外销瓷未来的市场前景。

  据甘学军介绍,中国艺术品市场及收藏火热也促使外销瓷回流高涨,几年前,阿姆斯特丹的古董街随处可见外销瓷,但最近几年,专业或者非专业的买家过去“淘宝”,使原本价格不高的外销瓷价格飞涨,数量也变少了。“中国人对外销瓷倾注的热情很高,明清官窑资源有限,在壮大的收藏队伍和膨胀的市场需求中,外销瓷呈现迅猛的需求状况。”甘学军说,“现在,在阿姆斯特丹买一件外销瓷有可能比在国内买一件还贵。”

  尽管如此,外销瓷在整个瓷器交易中所占份额并不大。中间商多,但缺乏真正的藏家、销路不好、价位尚低都是目前的实际情况。很多业内人士表示,这种现象只是暂时的,随着研究者、古董经纪人、收藏家、媒体对外销瓷认知和研究的不断深入,外销瓷的关注度也会不断提高。

channelId 1 1 1
860010-1114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