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视频|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央视网 > 经济 > 观点频道

中国经济学家离诺贝尔奖有多远

发布时间: 2012年10月15日 21:19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 新华网

 



  中国作为一个大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学在中国是作为顶礼膜拜的显学,经济学家至少也是数百人甚至上千人的庞大群体。但中国的经济学家,为什么总是与诺贝尔奖无缘,甚至进不了候选名单?

  八大标准与现实差距

  研究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评奖标准,可以使我们更全面更客观地认识中国经济学家与诺奖的差距。笔者研究了诺奖的相关过程及评奖实践,归纳出八个方面的标准:

  第一,从诺奖的覆盖范围上看,包含了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国际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等广泛的经济学各学科门类。

  第二,从研究层次上,要求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学科前沿,特别注重基础理论研究。

  第三,从诺奖的评奖导向上看,强调研究成果的独创性、科学性和实践性,以及对科学工作和社会(如政府的政策)所产生的总的影响力度。

  第四,从诺奖的学术成果的功用上看,赞赏“建设性”而不是“破坏性”的贡献,赞赏那种能使其他学者可以站在其“肩膀”上攀登得更高的方法,不鼓励不能推动研究的技巧性论战。

  第五,从诺奖的理论与实践结合方面上看,注重鼓励那些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成果。

  第六,坚持从广义上解释经济学理论,把经济学理论发展到了与经济学相关的交叉学科。鼓励用现代经济理论特别是数学方法、数学模型来解读经济学原理,使经济学更加精确与可以实验。

  第七,推崇有完整理论体系与学术架构的新的经济学理论。

  第八,坚持在长期实践中接受检验,并不急于对新兴的学术理论体系授奖(这也是获奖者年龄偏大的原因)。

  对照上述的八个标准,中国经济学家至今难以问鼎诺贝尔奖的缘由就显而易见了。

  中国经济学家的存在方式主要有三类,一类是公务员或财政供养的事业型单位,在从事行政管理工作的过程中,依据工作需要研究经济问题,如马洪、薛暮桥、范恒山、陈淮、王忠明、左大培等。一类是在高等院校,如厉以宁、张维迎、林毅夫、周其仁、钟伟、赵晓、杨帆等。再一类就如华生、王育琨等,是政府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研究机构之间的跨领域研究者。他们在经济学研究过程中的客观困难,制约着中国经济学家向诺奖迈进的步伐。

  首先是中国经济学家的专业研究队伍太少。对政府机关的公务人员与事业单位的研究人员而言,主要时间用在完成单位工作任务,完成工作中的研究课题上。

  其次,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背景庞杂,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完全意义上的市场经济参照系。

  中国经济学研究的背景资料质量也存在较大缺陷。经济数据、统计资料与客观情况之间存在多种差距。资料不全、资料掺水、资料有偏见等多种问题同时存在,许多方面的标准处于空白状态。

  究其原因,一是统计学的标准不一致,有的没有科学标准;二是统计人员的统计水平不一致;三是绩效考核过程中地方政府追求政绩;四是经济主体的属性不同等,都会给经济学研究带来问题。

channelId 1 1 1
860010-1114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