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12月18日,中国盐业股份有限公司创立大会在北京举行。“这是中盐股份谋求上市迈出的第一步,下一步将会加快转型升级,优先股权结构。”北京九沐资本管理有限公司总裁胡建伟对此评价道。
中国盐业股份有限公司由中国盐业总公司联合广东、安徽、重庆、山西、天津、浙江、江西等七省市盐业公司共同发起创立,是千年古老盐行业第一家以中国字头命名的现代股份公司。
中盐三轮扩张之路
中国盐业总公司(原名中国盐业公司)创立于1950年,现为国务院国资委监管的国有大型企业。主要承担两大任务:一是做强做优,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二是承担全国食盐专营的生产经营任务,确保全国合格碘盐供应。
20世纪末、21世纪初的两次政企分开压力,让中盐总公司“明确要由管理型向经营型转变”。在此背景下,其提出第一轮规模扩张战略:制盐产能从无到有,食盐市场份额从小到大。
“诸侯割据”是中国食盐专营制度的特点——各省级食盐批发企业(盐业公司)在其市场区域内处于垄断经营地位,毫无竞争可言。
1996年,《食盐专营办法》正式实施时,中盐总公司在食盐市场上只是一个小“诸侯”:仅拥有北京、上海两个直辖市的盐业公司,且无下属制盐企业。当时其企业经营指导思想一度是“行业管理为主线,各种经营求发展”。
1998年,中央党政机关与所办经济实体和管理的直属企业开始被要求脱钩。中盐总公司明确呼应“要由管理型向经营型转变”的同时,于当年6月委托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进行了《关于中国盐业总公司组建中国盐业集团的研究》课题研究,课题组组长由厉以宁担任。该课题完成后,中盐总公司便组建了中盐集团筹备组。据称,虑及脱钩后的前途,中盐总公司时任领导班子还多次向上陈述脱钩交中央管理的理由。这一目的最终如愿以偿。
2000年,中盐总公司正式与原国家轻工业局脱钩,划入中央企业工委(现国务院国资委)监管时,审计报告显示,当时其与大部分省市盐业公司没有资产控股关系。
一头纠结于“脱钩”与否,另一头则是不减低成本扩张脚步。通过1999年-2001年连续3年的兼并、上收、重组等多种形式,中盐总公司2001年总资产达到20亿元,拥有制盐企业5家、省级盐业公司6家,占全国食盐市场的15%。
2003年,国务院国资委挂牌,原国家经贸委主任李荣融任该委首任主任。该委作为央企的主管部门和“出资人”,成立之初便宣布启动央企调整重组工作,提出要培育和发展30-50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大企业集团。在国资委要求众央企编制10-15年远景发展战略的背景下,中盐总公司新一届领导班子在2004年提出第二轮扩张战略:“两步走”发展目标,即要通过两个3至5年把中盐总公司建设成为世界级盐业企业,做大食盐专营、制盐生产和盐化工三大业务。
2009年底,恰好经过两个为期三年的央企负责人考核期,中盐总公司则提前完成了“两步走”,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或超额完成发展目标。2003年底至2009年底6年间,其总资产规模从37亿元增至310亿元,增长7倍多;营业收入从29亿元发展到158亿元,增长了4.4倍;盐产能从296万吨增至1058万吨,成为世界最大盐业企业之一;盐化工业务从无到有,产能总吨位达到400万吨,跻身中国基础化工行业前十。6年间,2005年是中盐总公司总资产规模增速最高的一年,达到了85.41%,“主要经济指标已提前完成再造一个中盐的目标。”
在享受了多年食盐专营制度红利后,时任中盐总公司总经理茆庆国却在2010年年初的工作会议上,表达了对身兼做大做强与行业管理者的态度:“中盐不应也不可能将行业管理作为自己的主要目标和责任。”知易行难。深挖食盐专营体制下的利润,已是中盐总公司在第三轮规模扩张的重要策略。
2009年底,随着“两步走”目标实现,在尚未来得及解决高速扩张暴露出的问题的同时,中盐总公司新一轮“两步走”战略规划已出台。中盐总公司负责人在2010年初的公司工作会议上表示,中盐总公司在新一轮发展中力争再通过两个五年的努力,实现主要经济规模指标再翻两番,资产突破1000亿元,进入央企千亿元以上规模的第一方阵。
上述规划目标包括,在食盐专营板块要实现“力争50%以上的市场份额,成为行业真正的主导者”。并提升利润水平策略,通过推动产品升级和多品种盐的发展实现产品的利润提升,力争到2014年多品种食盐比例占到公司食盐总体比例的5%;“扩大业务规模的策略,则是积极推动销区(盐业公司)并购。”中盐总公司到2014年,食盐板块主要经济指标比2009年翻一番,即销售收入50亿元,利润总额7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