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 > 经济 > 宏观

货币供应今年难现“钱荒” 紧平衡将是常态

发布时间: 2014年02月12日 07:32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 人民日报海外版 |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

  

  春节刚过,市场上流动性紧张又现端倪。上周五,国债1天、7天和14天期限回购利率集体上涨,市场恐慌资金紧张的情绪再起。对此,央行似乎早有预见,在日前发布的《2013年第四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表示,将综合运用数量、价格等多种货币政策工具组合,保持适度流动性,实现货币信贷及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专家分析,“保持适度流动性”意味着今后央行货币供应既不会大开闸门放水,也不会紧缩以致闹“钱荒”。未来市场流动性将处于合理区间。

  资金在银行间空转

  近一年来,银行不时犯一下“钱紧”病。去年曾发生过两次流动性紧张事件。今年2月7日,春节假期结束后的第一个交易日,节前回落的货币市场回购利率再次蹿升。2月 10日,节后第二个交易日,银行间资金利率仍处高位。

  “钱紧”事件频现,央行在最新报告中认为,“各类融资活动越活跃,就越是会消耗银行体系的流动性,从而导致对流动性(基础货币)的需求上升。”“从更为宏观和整体的视角看,反映了过快增长的流动性需求与适度供给之间的‘冲突’。”

  众所周知,中国货币供应量大,M2(广义货币供应)远远高于GDP总量,按道理,不应该出现钱紧和利率上升的情况。

  “这是一个奇怪的现象”, 首都经贸大学金融学院院长谢太峰对本报记者分析说,一个原因是银行同业资产占比高,大量钱在银行间空转,没进入实体经济。同业拆借本是解决头寸问题的,不是为盈利,而现在成为银行盈利的场所,炒高了利率,还造成中小企业融资难。另一个原因是,过去银行大铺摊子,投入很多项目,现在这些项目需要继续投入,所以也对资金有很大需求。

  开闸放水无益经济

  流动性紧张时,市场总是冀望于央行开闸放水。但一段时间以来,央行并没有如此操作,只是采用一些调节工具释放一定的流动性。

  “央行已经认识到加大货币供应的严重后果”,谢太峰说,中国货币供应远超美国,美国供应1美元能拉动1.5美元的GDP,而中国供应1元人民币只能拉动0.5元人民币的GDP。无节制供应货币将产生严重后果,比如通胀压力加大,大量钱进入产能过剩行业和地方融资平台,形成银行不良资产,致使银行体系出现问题。

  谢太峰强调说:“货币供应高于GDP的国家都会出现危机。如果我国货币供应再开闸放水,无异于火上浇油。”

  “多年以来(至少在2006年—2012年间),央行一直认为商业银行体系的流动性总体较为宽裕,由此导致商业银行对央行的调控不够敏感。而自2013年6月的‘钱紧’之后,央行终于实现了其期望已久的商业银行流动性的紧平衡。这种状态得之不易,央行不会轻易放弃。”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认为。

  对于2014年流动性大方向,央行明确表示,将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组合,保持适度的流动性。业内人士判断,这说明将来不会出现“钱紧”情况。“‘保持适度流动性’作为货币政策调控思路出现属于新提法,这其中隐含着货币政策放松的意味。”光大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徐高说。

  而鲁政委则认为,2014年流动性“紧平衡”将成常态。

  鼓励资金投放实体

  对于下一阶段的调控,央行报告称,今年将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坚持“总量稳定、结构优化”的取向。央行还表示,适时适度预调微调,继续为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创造稳定的货币金融环境。

  “继续根据国际收支和流动性供需形势,合理运用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率、再贷款、再贴现、常备借贷便利、短期流动性调节等工具组合,管理和调节好银行体系流动性,加强与市场和公众沟通,稳定预期,促进市场利率平稳运行。同时,引导商业银行加强流动性和资产负债管理,做好各时点的流动性安排,合理安排资产负债总量和期限结构,提高流动性风险管理水平。”央行强调。

  鲁政委认为,流动性“紧平衡”也容易酿成不必要、难以预计的风险,因此,央行“紧平衡”策略需始终与保持市场稳定预期的操作如影随形。

  “货币供应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钱紧问题,要靠调整经济结构、优化信贷结构来解决”,谢太峰认为,要鼓励银行把资金投放到实体经济,要改变靠投资而非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方式,同时,还要把“三公”消费压下来的钱转到老百姓身上以扩大内需。

channelId 1 1 1
860010-1114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