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发改委: "十二五"将着力解决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等问题

 

CCTV.com  2011年03月20日 13:26  进入复兴论坛  来源:中国经济网  
[内容速览]  科学发展观 不平衡 发改委 经济社会发展 宏观经济政策 基本导向 生态补偿机制 水利设施 减排 民营经济

  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办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1”于2011年3月19日-21日在北京钓鱼台举行。上图为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张平(专栏)。刘夏摄

  中国经济网北京3月20日讯 (记者 李晶(专栏))刚刚闭幕的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描绘了中国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以科学发展为主题成为"十二五"规划的重要特点。对此,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张平在今日开幕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1年会上表示,在"十二五"期间,中国将把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贯彻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着力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

  张平指出,为更好的贯彻和体现这一主题、主线的要求,中国政府明确了未来一个时期宏观经济政策的基本导向。一是要扩大国内需求,促进经济平稳较快的发展。中国将把扩大消费需求作为扩大内需的战略重点,在建立扩大消费需求长效机制上下更大的功夫。将继续发挥投资对扩大内需的重要作用,一方面,充分发挥政府投资的引导作用,政府投资主要用于支持保障性安居工程的建设、水利设施的建设、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教育、卫生、科技、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等经济社会发展领域的建设。另一方面,鼓励民营经济的发展,放宽市场准入,支持民间资本进入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市政公用事业、社会事业、金融服务等各个领域。

  二是增强创新能力,加快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中国将适应国内外需求变化的趋势,把科技创新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紧密结合起来,不断提高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的同时,同步的推进农业的现代化,加大强农惠农的力度,加快农业的科技创新,加强粮食安全的保障能力,使中国粮食的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在5亿吨以上。依靠科技进步,积极推进装备制造、船舶、汽车、钢铁、有色金属、建材、石化、轻工、纺织等重点产业的结构调整,引导企业开展技术改造与兼并重组,促进新兴科技与新兴产业的深度融合,尽快把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为先导性、自主性的产业。还将坚持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把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放在更加优先的位置,充分发挥各地区的比较优势,促进区域间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产业的有序转移。在广袤的中西部地区培育新的增长点,增强区域发展的协调性。

  三是保障和改善民生,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中国将坚持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的内在统一,加快经济发展方式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有机结合,把解决好涉及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使各个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将加快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健全初次分配和再分配调节体系,合理调整国家、企业、个人的分配关系,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力同步提高。未来五年,城乡居民收入年实际增长达到7%以上。

  四是坚持绿色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中国将以节能减排为重点,全面落实优先战略,构建以绿色、低碳为特点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调整优化能源结构,推动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的变革;健全激励约束机制,实施重点节能工程,推广先进的节能技术和产品,抓好重点领域的节能;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资源再生利用的产业化;提高应对气侯变化的能力,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原则,积极开展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国际合作;实施重大的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加强环境的综合治理。

  五是深化改革开放,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活力。中国将更加重视改革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明确改革的优先顺序和重点任务,努力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性的进展。要坚定不移的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继续推进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推动国有大型企业的改革,全面落实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积极构建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财税、金融体制,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和生态补偿机制,推进资源税的改革,扩大增值值的征收范围。完善现代金融企业制度,加快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的建设,稳步的推进利率的市场化改革;完善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推动人民币的跨境使用;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环保收费的改革,推进水价、电价的改革,进一步完善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理顺天然气与可替代能源的比价关系,提高排污费的征收率,建立健全资源、环境产权的交易机制。

  张平表示,中国和世界在全球化发展的进程中,已经形成利益交融的格局,中国发展的越好越快给世界创造的机遇和做出的贡献就会越多越大。希望各国投资者抓住中国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所孕育的重大商机,积极参与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的进程,共享繁荣进步的机遇和成果。

 

 

  以下是嘉宾发言全文:

  各位嘉宾、各位朋友,大家上午好!很高兴有机会同中外的专家、学者、企业家,以及国际组织的重要官员再一次相聚北京,共同探讨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的重大问题。按照会议的安排,我向诸位简要介绍未来五年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基本导向和主要的举措。刚刚闭幕的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国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描绘了中国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十二五"规划的特点是以科学发展为主题,把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贯彻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着力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

  为更好的贯彻和体现这一主题、主线的要求,中国政府明确了未来一个时期宏观经济政策的基本导向。一是要扩大国内需求,促进经济平稳较快的发展。中国有占世界20%的人口,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加强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建设都孕育着巨大的需求潜力。充分挖掘和释放国内需求的潜力,既是中国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内容,也是一项长期的战略方针和基本的立足点。我们将把扩大消费需求作为扩大内需的战略重点,在建立扩大消费需求长效机制上下更大的功夫。中国的最终消费品目前还不到50%,这与国际上70%左右的平均水平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为了挖掘居民的消费需求,中国政府将多措并举,包括实施就业发展优先的战略,五年城镇新增就业的人数将达到4500万人以上,转移农村的劳动力达到4000万人以上;积极稳妥的推进城镇化,五年内使城镇化率提高4个百分点,由47.5%提高到51.5%;深化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增强居民的消费能力。积极发展新兴的消费业态,促进文化、旅游、建设等消费,加强市场流通体系的建设,营造良好的消费环境,逐步使中国国内市场的总规模能够位居世界的前列。 我们将继续发挥投资对扩大内需的重要作用,中国还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无论是提高满足人民群众物质和文化需求的供给能力,还是积极推进工业化、城镇化,都需要在较长的时期内保持合理的投资规模。我们要在调整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质量效益的基础上促进投资的合理增长。一方面,充分发挥政府投资的引导作用,政府投资主要用于支持保障性安居工程的建设、水利设施的建设、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教育、卫生、科技、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等经济社会发展领域的建设。另一方面,鼓励民营经济的发展,放宽市场准入,支持民间资本进入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市政公用事业、社会事业、金融服务等各个领域。

  (责任编辑:曹元水)

责编:李芮

1/1

  相关链接:

相关热词搜索: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网民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