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视频|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经济

农村发展十二五规划:粮食生产力超5.4亿吨

发布时间: 2012年08月07日 07:41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 发改委网站

 



  发改委昨日印发农村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规划提出,十二五期间要保证耕地保有量保持在18.18亿亩,新增农田有效灌溉面积4000万亩,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5.4 亿吨以上,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农产品的质量安全例行监测总体合格率要稳定在96%以上。

  同时,农业内部结构需要更加合理,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6%。农村产业结构更加协调,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10总产值比达到2.2:1。农民就业结构更加合理,五年转移农业劳动力4000万人。

  规划同时提出,农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7%以上,其中工资性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达到45%以上。城乡居民收入比逐步缩小,农村贫困人口生活水平显著改善,水库移民与当地农村居民的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副省级省会城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科技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住房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水利部、农业部、商务部、文化部、卫生部、国家统计局、国家林业局、中国气象局、国家能源局:

  根据党的十七届三中、五中全会精神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总体部署,结合农村经济发展实际,我委组织编制了《全国农村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现将《规划》印发你们,请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实际,切实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组织工作,制定并完善相关政策措施,科学安排政府投资,合理引导社会资源,加快发展农村经济,确保顺利实现全国农村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目标。

  发展目标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耕地保有量保持在18.18 亿亩,新增农田有效灌溉面积4000 万亩,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5.4 亿吨以上,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棉花、油料、糖料、肉类、禽蛋、奶类、水产品总产量分别达到700 万吨以上、3500 万吨、1.4 亿吨以上、8500 万吨、2900 万吨、5000万吨和6000 万吨以上,蔬菜、水果产品丰富,供给充足。

  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明显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总体合格率稳定在96%以上。

  ——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条件稳步提升。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5%以上,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0%,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3 以上,化肥、农药有效利用率继续提高。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集约化、规模化、组织化、信息化水平稳步提高。

  ——农村经济结构调整迈出新步伐。主要农产品进一步向优势产区集中,“七区二十三带”农业战略格局基本形成。

  农业内部结构更加合理,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6%。农村产业结构更加协调,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10总产值比达到2.2:1。农民就业结构更加合理,五年转移农业劳动力4000 万人。

  ——农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7%以上,其中工资性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达到45%以上。城乡居民收入比逐步缩小,农村贫困人口生活水平显著改善,水库移民与当地农村居民的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

  ——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继续改善。全面解决约3亿农村人口安全饮水问题,解决农村无电人口用电问题,新建和改造农村公路100 万公里,适宜农户沼气普及率达到50%以上,完成800 万户农村困难家庭危房改造,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完善,服务水平明显提高。

  ——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取得新进展。森林覆盖率达到21.66%,森林蓄积量达到143 亿立方米,林地保有量达到46.35亿亩。新增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25 万平方公里,新增治理“三化”草地面积6800 万公顷,新增治理沙化土地面积1000万公顷以上,自然湿地保护率达到55%,重点区域农业面源污染得到初步控制。生态文明观念在农村广泛传播。

  以下是规划全文:

  一、规划基础和背景

  (一)发展基础

  “十一五”期间,中央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加大“三农”投入力度,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不断深化农村改革,积极调动地方政府和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农村经济发展取得新成就。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粮食连年增产,连续4 年超过万亿斤,2010 年达到10929.5 亿斤的历史新高,比2005年增长了12.9%。棉花、油料、糖料、肉类和水产品产量分别比2005 年增长了4.3%、5%、27%、14.2%和21.6%。农业结构不断优化,规模化种养、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快速推进。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水平稳步提高,全国农田有效灌溉2面积达到9.05 亿亩,节水灌溉面积达到4.1 亿亩,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和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均达到52%。农业气象保障服务水平和灾害防御能力不断提高。

  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明显改善。5年解决了2.1亿农村人口的安全饮水问题,大部分农村地区的电力基本实现了城乡一体化管理和服务,新建改建农村公路186 万多公里,农村沼气用户达到4000 万户,农村安居工程建设进展顺利。农村免费义务教育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面建立,96.3%的农村居民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覆盖面达到24%,5000 多万农村居民得到最低生活保障。扶贫开发事业取得显著成就。

  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农民收入增长实现5 连快,接连跨越4000 元、5000 元两个大关,2010 年达到5919 元,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实际增长8.9%,是改革开放以来增长最快的时期之一。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耐用消费品成倍增长,消费结构进一步提升。

  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取得新进展。五年完成造林面积2527 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20.36%,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3 万平方公里,新增治理沙化土地面积1081 万公顷,新增治理“三化”草地8017 万公顷,退牧还草3240 万公顷。

  全国已建立自然保护区2588 处,50%的自然湿地得到有效保护,重点河湖生态修复成效明显,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积极推进。

  3农村改革实现新突破。全面取消农业税,“三农”投入大幅增加,农业补贴范围扩大、力度加大,主要农产品价格保护制度进一步健全,农业支持保护制度日益完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全面推进,落实草原承包面积33 亿亩,农村综合改革、农村金融制度改革不断深化。

  统筹城乡发展迈出新步伐。城乡二元体制障碍有所突破,农民工外出务工环境明显改善,全国农民工总数达到2.42亿人,其中外出农民工达到1.53 亿人,成为推进城镇化的重要力量,城镇化快速发展。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劳动就业和社会管理一体化进程明显加快,城乡融合发展趋势明显。

  4注:带[]的为五年累计数(二)面临形势1、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变化。当前农村经济发展进专栏1 “十一五”农村经济发展主要指标完成情况指标2005 年规划目标实现情况2010 年年均增长(%) 2010 年年均增长(%)耕地面积(亿公顷) 1.22 1.2 -0.3 1.212 -0.13粮食总产量(亿吨) 4.84 5 0.65 5.46 2.44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 33.7 38 [4.3] 30 [-3.7]科技对农业增长贡献率(%) 48 53 [5] 52 [4]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0.45 0.5 [0.05] 0.5 [0.05]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 36 45 [9] 52 [16]森林覆盖率(%) 18.21 20 [1.79] 20.36 [2.15]造林面积(万公顷) [2000] [2527]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积(万平方公里) [25] [23]新增治理“三化”草地面积(万公顷) [5200] [8017]新增治理沙化土地面积(万公顷) [750] [1081]农田有效灌溉面积(万公顷) 5667 5867 [200] 6035 [368]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人口(亿人) [1.6] [2.1]发展农村沼气(万户) 1800 4000 [2200] 4000 [2200]新改建农村公路(万公里) [120] [186]五年转移农业劳动力(万人) [4500] [4500]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元) 3255 >4150 >5 5919 8.9工资性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例(%) 36 >42 >[6] 41 [5]农村集中式供水受益人口比例(%) 40 55 [15] 58 [18]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 23.5 >80 >[56.5] 96.3 [72.8]5入新阶段,出现新变化。一是主要农产品供求进入紧平衡阶段。尽管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已经迈上万亿斤的新台阶,主要农产品产量稳定增长,但随着人口总量增加、城镇人口比重上升、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及农产品工业用途不断拓宽,保障主要农产品供给特别是粮食安全的压力越来越大,部分农产品品种结构和地区结构不平衡的矛盾突出。二是农业生产进入高成本阶段。我国农业正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加速转变,现代投入品大量使用,农资、农机、土地等费用呈上升态势,人工成本提高,导致农业生产成本加速上升,必然推高农产品价格。三是城乡生产要素交换出现新变化。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城乡之间生产要素流动规模迅速扩大,尽管近年来国家大幅度增加了“三农”投入,但生产要素从农村流向城市远大于从城市流向农村,农村土地、资金等生产要素快于农村人口非农化。四是农村劳动力总量过剩与结构性短缺并存。经过多年大规模转移,农村劳动力总量过剩的局面虽未改变,但结构性矛盾已非常明显,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短缺、农忙季节性短缺、区域性短缺问题开始显现,农民工总量供大于求和局部地区“民工荒”并存。五是农村经济与宏观经济、国内农业与国际农业关联度显著提高。农村经济与宏观经济的相互联系更加紧密、相互影响更加广泛、相互作用更加直接。农业农村形势好坏、农民收入增长快慢对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扩大内需的支撑或制约日益突出。农业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国际联系日益紧密,国6内农业与国际农业的传导联动和相互影响明显加深,我国农业发展越来越需要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channelId 1 1 1
860010-1114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