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视频|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经济

报告称人均住房面积36㎡ 楼市调控莫懈怠

发布时间: 2012年08月07日 18:19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 中国经济网

 



  中国经济网编者按:8月5日,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调查中心发布报告称全国家庭平均住房面积达116.4平方米,人均住房面积为36平方米。该报告数据发布后,有网友调侃:“我们又被‘平均’了。”“对不起,给大家拖后腿了……”相关调查结果显示,九成受访者未达到人均住房36㎡的标准。

  北大报告:人均住房面积36平方米

  根据《中国民生发展报告2012》的调查,去年全国家庭现住房完全自有率为84.7%。住房类型上,42.2%的家庭现住房为平房,比2010年调查结果下降了8.5个百分点。全国家庭的平均住房面积为116.4平方米,人均住房面积为36平方米。北大校长助理李强表示,将持续开展调查并发布数据,为政策决策提供依据。

  调查显示:九成受访者拖后腿

  对此,新浪乐居进行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87.9%受访者表示未达到人均住房36㎡的标准,80%受访者表示自身家庭人均住房面积低于30㎡,60.7%受访者表示人均住房面积30-50㎡才能满足需求。

  网友热议:我们又“被平均”了

  网友“ZZ郑重”在微博上留言,用一个比方来抱怨自己“被平均了”:“王村有个王百万,还有九个穷光蛋,北大来了一平均,个个都是王十万。”

  网友“@老家的村长”发布微博说,“家庭平均住房面积为116平米,那国家还出台保障房建设政策干吗?平均数代表不了大多数!”

  主编回应:不认同者没达标

  该课题组负责人、北大社会学系导师李建新回应称,“披露的是全国平均数,只起到了简要概括的作用,会抹杀内部的差异。而实际上,社会不同阶层中间的内部差异很大。比如有的人是几套房,远远大于平均数,而很多‘80后’‘90后’还是‘蚁族’。”他认为,在网络上发出声音的往往是那些没有达到平均数标准的群体,而超过平均数的却往往是“暗暗窃喜”,这是舆论本身带来的负面反应。

  业界评论

  以偏概全 难掩住房分配失衡

  这份报告中的家庭住房包括城市和农村两大类,其中42.2%的家庭现住房为平房,主要是在广大农村地区。如果研究中国住房问题把农村包括进来,将会以偏概全、避重就轻,回避和掩盖许多问题。

  昆明市长张祖林曾公开表示,“有权有钱部门的人员有四五套房子很普遍,多得住不完,弱势群体没房住,政府不盖公租房,中低收入者就住不起房子。”昆明市长的一番大实话道出了住房现状,亦折射出社会财富分配机制不公的问题。而如今房子拥有量的多寡程度,也成为衡量居民财富的一个重要指标,“被平均”的住房面积是财富分配失衡的表象,背后则是贫富差距、官民割裂、保障房供应不足等社会问题。

  切莫因“人均住房36平方米”懈怠调控

  粗犷的数字无法描述真实可感的社会,纸堆里的调研换不来民众的居住幸福感。“人均住房面积36平方米”恐怕有点“水分”。民众真实感受到的是:房价高企、住房面积狭小、要为房贷而辛苦奔走……北大校长助理李强表示,将持续开展调查并发布数据,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然而值得拷问的是,若以这个“人均住房面积36平方米”为依据,将会引出什么样的决策呢?

  住房问题之所以被各研究机构作为研究目标,是因为该问题是当下民众最关心的问题之一。反映时下中国住房问题,平均数最不能说明问题,但是有些研究机构偏偏要选择这一概念,这是有意混淆视听,还是在回避问题?作为研究机构必须明白,研究问题必须有研究者的立场,不能为了粉饰太平,也不能为了吸引眼球,必须解决实际问题。

  时下,国内房价仍然居高不下,处于调控的紧要关口,是不是因为一个“人均住房36平方米”的数据,就没有加大调控力度的必要了?同时,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努力使全体人民住有所居,按照这一“数据”,社会公众早就“住有所居”了,提这个宏观目标还有什么意义?三年内建设3600万元保障性住房的目标,设立还有什么价值?

  令人揪心的是,上述“平均数据”已经严重与社会现实脱节!不仅不会对决策者起到真正的提醒和借鉴作用,反而会误导公众,影响楼市的宏观调控。

channelId 1 1 1
860010-1114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