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视频|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经济台

谭雅玲:利率市场的渐成熟技巧和不均衡基础差异明显

发布时间: 2012年06月21日 09:43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 中国网

 



  我国央行决定6月8日起分别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其中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分别下调0.25个百分点,这是央行时隔三年半来首次降息。

  而更值得关注的在于,央行在下降利率中同时推出利率上限与下限新举措,利率浮动区间的金融机构存款利率上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1.1倍,金融机构贷款利率下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0.8倍。这一新的规定将原来基准利率的管理上限提高了10%,即银行可以将存款利率提高到基准利率的1.1倍,此前则不允许上幅。而一般贷款利率也从原来下浮0.9扩大到0.8了。这一举措的意义在于扩大贷款利率浮动空间,从而鼓励银行放贷的举动,吸引企业借贷,刺激投资,促进和带动经济增长的目的明确。

  存款利率的浮动上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1.1倍,这也是历次央行调整利率中是比较少见的。尤其在我国银行揽储压力加大中,一些银行变相抬高存款利率十分突出,而此次调整上限有利于防止银行间破坏性竞争。我国存、贷款利率浮动区间上、下限扩大是自2004年以来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中一次重要的尝试和进展,特别是存款上限浮动开启了存贷款利率双向浮动的新时期,也是我国利率市场化的一个重要阶段和步骤。

  面对这样一种举措,市场评价积极,尽管意料之外的降息时间难以预料,但是这对当前经济而言是较为正面的一种对策,然而经济的意义和市场心态则错综复杂。

  其一积极意义明显,稳定心理突出。央行举措一改常态的简单利率幅度的变动,配之区间的差异,这表明央行很明白市场心态与状态。当前我国经济不稳定的向下态势,下降利率的刺激经济作用依然具有心理的保护作用和信心的提升意义,进而降息的刺激经济作用依旧,政策的初衷依然围绕当前经济进展和增长而为。尤其是当前经济表现是经济增长指标下行,投资心里不稳定,投机方向迷失,消费不景气低迷,市场心气不足。此时的利率下降或许有利于信心的恢复和市场心理的稳定。但同时我国市场的实际状况并不是资金规模和数量问题,流动性过剩局面十分突出,进而导致投资情绪很极端和投机对策很短期。

  为此,央行采取利率上下限的举措,对应流动性过剩局面资金管理和约束措施,以防止价格失控和结构失效。经济特殊时期的利率工具并不一定反映实体实际的需要,尤其是流动性过剩时代的基础要素千变万化,如何掌控至关重要。央行上述举措的对应是在对形势判断透彻基础上的选择,凸显我国央行调控的成熟性和对症性。从积极角度的理解,此次利率调控是经济增长的保障作用,也是调节市场的重要工具,打开我国利率市场化的一个新局面,未来结果拭目以待。

  目前我国宏观调控政策并未发生根本性的调整和转变,形势的界定依然处于紧缩时期,因为我们的经济总量相对于货币总量并不适宜和匹配,过度的货币供应量直接干扰和扭曲着经济的发展状态和心态。经济追求的减弱与金融投机的极端不利于我们政策改革的推进,尤其是此时利率市场化的推进更注重心理稳定和约束资金冲动。央行采取了下降利率和扩宽上下限的举措,其中稳定心理的意义十分明显。央行对目前形势的准确把握有利于未来的调控和选择,这是我们比较上一轮动荡时期实货币利率工具运用的一个进步和进展。

  其二负面影响存在,不确定性明显。央行降息对策的负面效应也是存在的。尤其是当前市场投机情绪很极端,资金需求的膨胀以及投机判断的迷失导致判断误区和盲区突出。因此,此时的央行降息或许使得市场对经济的担忧和纠结扩大,恐慌心理不利于股市上涨、汇率稳定以及更有效的政策选择。

  2008年降息的失误是值得吸取教训的,对当前的货币政策调控更具警示意义。因此,流动性过剩时代,利率工具的负效应和负作用值得思考。通常意义的流动性是指整个宏观经济的流动性,即在经济体系中货币的投放量的多少。流动性过剩即指有过多的货币投放量,这些多余的资金需要寻找投资出路,刺激投资经济过热尤其是投机经济过度现象。

  当前流动性过剩已经成为我国经济乃至全球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流动性的实质就是一种商品对其他商品实现交易的难易程度,衡量难易程度的标准是该商品与其他商品实现交易的速度。在一般的宏观经济分析中,流动性过剩被用来特指一种极端的货币现象,基准商品仅仅被当作货币,投机极端化导致价格下跌高涨难以抑制。所以我们的利率调整之后,股市不是上涨,而是继续下挫,甚至进一步加剧市场的不确定和不稳定。我们需要认真研究和揣摩市场新变化和新特征,仔细琢磨流动过剩前提下的市场的变化和转变。

  全球金融市场经历了4年所谓金融危机的概念和过程,不难发现市场规律和经验的理论原理和基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截然不同于传统时期任何一次金融危机的状态与结果,不同于任何一场危机的过程与流程。由此,我们会发现宏观经济环境与理论转变伴随流动性过剩的特色而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我们思维方式落脚点已经找不到对策的论据和政策支撑。如通胀原理和基础严重变化与偏离传统。

channelId 1 1 1
860010-1114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