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视频|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经济

王志平:如何看待外来的“中国数据”

发布时间: 2012年07月30日 13:27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 文汇报

 



  我们并不一概拒绝外来的“中国数据”。包括这些数据在内的各国人士对于中国问题的分析、评论和预测等,能帮助我们了解人家怎么看中国的经济社会变化,甚至能帮助我们更全面地认识自己的发展特点和得失。但不能照单全收。何况,国外也不乏怀有偏见、欠缺踏实求真精神和专业水准的机构和所谓专家,有意无意在拼凑着不靠谱的“中国数据”

  随着中国快速发展,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持续上升,外部世界对中国经济、社会等的研究不断升温,各类机构发布的“中国数据”也不断增多,现在经常被国内的大众媒体或学术刊物“引进”,诸多研究者甚至政府官员都乐意引用。

  我们并不一概拒绝外来的“中国数据”。包括这些数据在内的各国人士对于中国问题的分析、评论和预测等,能帮助我们了解人家怎么看中国的经济社会变化,甚至能帮助我们更全面地认识自己的发展特点和得失。但不能照单全收。尽管多数研究中国问题、发布“中国数据”的海外机构和人员,主观上是想做到正确认识和如实反映的,但由于研究条件等的限制,他们难以如愿;其“认真”地收集整理而得出的“中国数据”,可能跟真实情况差得远。何况,国外也不乏怀有偏见、欠缺踏实求真精神和专业水准的机构和所谓专家,有意无意在拼凑着不靠谱的“中国数据”。

  国际“权威机构”的数据也未必权威

  外来的“中国数据”来源不一、可靠性差异很大,如果缺乏谨慎的态度和专业的能力,盲目轻信、随意引用,很容易误导自己更误导公众。

  目前学术界和政府部门引用较多、比较权威的外来数据来源于联合国、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贸易组织等机构,而它们发布的“中国数据”的基础资料,主要还是由中国政府提供的。不过,需要注意的是,上述机构在使用中国政府提供的基础资料时,未必能够始终正确理解它们的统计背景和统计口径,因而整理加工出来的“中国数据”,有时就有偏差。例如,我国统计部门曾使用“职工”和“就业人员”两个概念,反映不同范围的就业群体:“就业人员”是指所有16周岁及以上、从事一定社会劳动并取得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的人员;“职工”指在国有、集体、联营、股份制、外商投资等机构工作的各类人员,不包括乡镇企业、私营企业就业人员、城镇个体劳动者、民办教师等。按人数计算,“职工”不到“就业人员”的20%。但一些有影响的国际组织并不了解其中的差异,将中国政府公布的“职工总数”当作“就业人口”,结果它发布的相关数据大大偏离了实际情况。

  甚至联合国、世界银行这样的“权威机构”,其数据库里的资料也未必全都正确。联合国每年发布《人类发展报告》,最近几年的报告均称“中国的基尼系数是0.415”。这个数据的来源是什么?联合国说来源于世界银行的“世界发展指标”数据库;那么世界银行的“中国基尼系数”又从哪里来?细一追究,原来世界银行的这个数据并不是它自己统计和研究的成果,也不是中国政府部门提供,而是个别学者并不具备权威性的估算。但是,大多数从联合国和世界银行的报告里看到“中国基尼系数”的人,都以为自己拿到了权威数据。

  海外不少“专家意见”其实未必专业

  如今,海外关注中国经济社会等发展问题的研究者颇多。应该说,他们观察分析中国问题时,在视角、方法上常有独到之处,而且更擅长“中外比较”,可补我们研究的不足。但是不难理解,要他们真正认识复杂的中国问题,通常是困难的。有些专家想当然地犯了“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错,有些则根本就不是什么专家。

  2011年10月国家统计局公布第三季度中国GDP增速后,一个在内地出镜率很高的香港经济学教授居然在电视台财经节目中如此声称:三季度GDP增长9.1%,看上去很高,其实很多都是物价上升带来的,CPI是6.2%,9.1减去6.2,实际增长只有2.9%。那位教授忘记了,世界各国公布的GDP增速皆是剔除价格上涨影响后的实际增速,而且其中的“价格上涨”也并不等于CPI。可怜电视机前多少观众,还庆幸自己得到该教授“启发”而“茅塞顿开”了。

  同样这个教授,在解释中国人为什么收入低的时候,称欧美的薪资与GDP之比是55%,东南亚是28%,非洲是20%,而中国只有8%——这番解读让电视机前多少观众“愤愤不平”。其实他完全误读了我国统计部门公布的“职工工资”——中国全部就业人员的“薪资”,在数额上数倍于“职工工资”!

  有了权威声音,公众才能免受困惑

  公众并非专业人士,对于各类数据很难判断真伪。因此政府部门、专家和媒体,必须承担起各自的责任。

  首先,政府部门应当提供尽可能丰富的数据信息,当公众困惑于外来的“中国数据”之时,更应该发出声音。这些年,我们常常讲“要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缩小贫富差距”。但究竟什么是中等收入群体、中国的贫富差距(基尼系数)究竟处在怎样的水平,政府有关部门失语多年。以至于中国的基尼系数需要“进口”,而这个“进口”的东西又让人吃不准真假,着实遗憾。

  专家必须严谨。既然公众对于媒体上出现的外来“中国数据”没有能力甄别,专家就要慎之又慎。专家随意引用外来的“中国数据”而观点出错,可不只是他个人出洋相,误导公众可能会带来大麻烦。

  媒体必须负起责任把好关。现在一些媒体在外来的“中国数据”面前,表现得既缺乏专业能力、又缺乏社会责任意识,关心的不是真伪虚实,竟是“能否抢眼”,外来数据越能“触目惊心”,它越兴奋。有时,人家有些数据有特定统计范围,把这个情况也说明得很清楚,但一些媒体硬在做标题时抹去“特定性”,把数据打扮得“弹眼落睛”。这样做,无疑跨过了媒体的职业道德底线。(文汇报 作者为中共上海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主任、教授)

channelId 1 1 1
860010-1114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