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视频|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央视网 > 经济 > 观点频道

学者:2012宏观经济数据背后的近忧远虑

发布时间: 2013年01月19日 07:47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 京华时报

 



  张茉楠(国家信息中心预测部副研究员)

  随着全球经济仍处于危机后的大调整时期,复苏乏力,增长中枢下移,经济增长低于趋势增长率将成为“新常态”,中国经济自然也不能独善其身。昨天国家统计局公布,2012年中国GDP同比增长7.8%,增速创下13年来的新低。

  不过,市场对中国经济短期走势并无太大分歧,2012年的宏观经济数据也印证了这一点。在工业产出改善、出口贸易回升的带动下,企业去库存化进程接近尾声,去年第四季度GDP同比增长7.9%,终结了之前连续七个季度回落的态势,出现明显的“筑底回升”。

  这次经济减速是周期性和结构性冲击叠加的结果,其中外部需求“断崖式”下滑造成的出口驱动型模式“停摆”是最重要因素。海关总署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外贸进出口同比增长6.2%,相比2011年回落16.3个百分点,不仅低于10%的年度增长目标,更大大低于入世以来将近20%的增长水平。

  2012年以来,受欧债危机以及钓鱼岛纷争等影响,中国对欧洲和日本的出口加速下滑。尽管目前中国与东盟以及金砖国家的贸易均保持10%以上的增长,但其所占份额较小,尚难以弥补发达国家下滑导致的“缺口”。

  出口贸易阻力加大,与出口相关的制造业和工业生产也受到拖累。尽管2012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名义增长20.6%,但仔细分析结构,主要是由于基建和房地产投资贡献巨大。总体而言,经济内生增长动力仍显不足,这在企业自主投资数据以及中长期信贷数据依然低迷就可窥见一斑。

  一面是经济增长的“滞”,而另一面却是物价总水平的“涨”。从2012年10月开始,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涨幅出现拐头回升趋势,11月和12月延续回升趋势,12月升至2.5%。事实上,全球第二轮量化宽松以及国内货币供给的规模的增加,宽松货币政策积累效应必然在未来一段时期体现为CPI和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的上涨,未来几年内中国通胀压力依然比较大。

  除了内部压力外,中国面临的全球环境也发生了深刻变化,随着中国整体制造业结构的升级,中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摩擦正从原来的中低端制造领域,上升到中高端制造领域。未来随着各国新政治周期的开启,以及美国加紧“重返亚太”和“重归制造”的战略步伐,围绕全球市场资源和产业博弈展开的新竞争已不可避免,等待未来中国的仍将是异常复杂的挑战。

channelId 1 1 1
860010-1114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