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深圳8月22日电 题:一街如镜——“特区窗口”中英街兴衰映照中国开放时代巨变
记者詹奕嘉
一块块界碑两侧商铺林立,操着各地口音的游客们在界碑两边来回观赏骑楼特色和挑选国外商品,这就是有“一街两制”美誉、位于深港边界的中英街。
深圳特区建立三十年来,中英街曾经凭借其优先开放的地理优势而一跃成为全国著名的“购物天堂”,来此购买国外免税商品的各地民众络绎不绝;但随着中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中英街商业由盛转衰,转型成为一处富有人文内涵的旅游胜地。中英街兴衰变迁的背后,映照出中国从封闭走向开放、从相对落后走向富强的时代巨变。
特区开放造出“购物天堂”
1899年3月18日,中英双方按照《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勘定“新界”北部边界,沙头角的土地和居民被分成两部分,中英双方以界碑为界实行分治。新中国成立后,中英街延续这一状况,形成独特的“一街两制”景象。
守卫中英街的广东边防六支队“沙头角模范中队”一排长陈鹏宇说,为维持边界的完整和打击跨境犯罪活动,20世纪50年代初沙头角被列为边防禁区,实行“政治边防”和“军事边防”,人员往来必须办理边防禁区通行证。
1980年8月26日,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在深圳设立经济特区。改革开放让中英街迎来了商业兴旺发达的春天。20世纪80年代,中英街拥有毗邻香港的特殊位置和免税街的独特优势,街上商品与内地市场上的产品差价很大,琳琅满目的百货在内地难以见到,由此吸引来自全国各地成千上万的游客。
这一时期,中英街店铺林立,金银首饰成为销售的热点,金铺从最初的3家发展到47家,不足250米的小街上一天曾经挤进五六万人次的游客,中英街迎来了名副其实的“黄金时代”。中英街历史博物馆提供的资料显示,仅1988年5月到10月,中英街黄金装饰品的销售量就达到5吨,金额6.5亿港元。
“中英街在上世纪80年代简直就像一个深港边界上的‘大超市’,从香皂、尼龙布料、方便面到黄金珠宝几乎无所不有。”中英街历史博物馆研究人员段萍告诉记者,“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当时中国内地的商品非常缺乏,中英街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不少国内民众的购物和生活需求。”
今年64岁的中英街社区居委会主任沙锦涛认为,中英街从默默无闻的边陲小街变成中外闻名的“购物天堂”,应当归功于改革开放和特区设立的历史创举。“中英街可以说是我们国家最早对外开放的窗口,人们不仅可以在中英街买到相对便宜的境外商品,而且可以通过中英街看到外面的世界有多么精彩,原先全中国有几个牌子的香皂?到了中英街才发现香皂还有好多品牌、好多款式。这增进了大家对外部世界的了解,也推动了开放和改革的进程。”
责编:王玉飞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