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视频|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经济台

国家信息中心预计二季度经济延续减速态势

发布时间: 2012年05月18日 13:30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 中国证券报

 



  第三,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增长保持稳定。推动消费增长的有利因素:一是今年以来,城乡居民收入保持较快增长势头,这将成为消费稳定增长的基础。二是国家加大民生投入力度,年底前实现城乡居民医保全覆盖,增加财政性教育经费等社保体系的完善,有助于消除居民后顾之忧。三是网络、团购消费等新型消费模式不断壮大。网络消费日渐被越来越多的消费群体接受,而且随着相关制度的不断完善,逐渐成为消费领域的亮点。

  抑制消费增长的不利因素:一是住房消费难有起色。中央房地产调控政策不会变、决心不会动摇,努力推动房价合理回归,北京、上海等大中城市的限购政策延续,商品房销售增速下降。这将会进一步影响相关领域消费。二是家电等领域消费需求提前释放。由于国家家电消费刺激政策去年底到期,部分需求赶在政策调整之前提前释毕。在新的支持政策出台之前,家电等行业消费难有起色。三是前期物价上涨幅度较大影响社会消费意愿。虽然 近几个月的CPI数据已经有所回落,但是物价累计上涨较多,仍影响居民消费意愿。

  综上所述,消费水平保持平稳增长,预计二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4.3%左右,增幅同比放缓3个百分点,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6%,增幅较上年同期则放缓1个百分点。

  第四,外贸出口保持较低增速。推动出口增长的有利因素:一是我国对新兴经济体出口比例提高,有利于带动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加快增长。二是商务部等部门在推动贸易便利化、出口保险等有利于稳定出口的外贸政策,稳出口措施对于外贸出口增长具有支撑作用。三是人民币汇率趋于稳定,去年底以来人民币改变了单边升值的趋势,出现了有升有降的特点,以及近几个月出口价格指数有所回落,这些有助于出口竞争力的稳定。

  抑制出口增长的不利因素:一是全球市场信心仍然不足。发达国家普遍面临主权债务问题的巨大压力,而新兴经济体面临生产成本上升、产能过剩等结构性问题,特别是欧债危机短期内无法解决导致全球市场信心依然不足,全球贸易增长明显放缓。二是国际上针对我国的外贸摩擦压力加大。今年,美国、法国等多个国家面临政府换届选举。政治家为了迎合选民需要,转移国内民众视线,将矛头指向中国。美国政府近期宣布成立专门贸易执法机构,将负责调查中国等国对美出口的不公平做法。欧盟等国家和地区与我国的贸易摩擦也未间断。三是贸易先行指数处于低位。反映国际贸易情况的重要领先指标波罗的海干散货指数自去年11月份以来掉头向下,目前该指标达到三年以来最低水平。

  综上所述,二季度我国进出口增速将小幅增长,预计出口将增长6.8%左右,进口将增长4%左右,贸易顺差为611亿美元,同比增长33%。

  第五,物价上涨压力略有缓解。推动物价上涨的因素:一是资源价格改革进程加快将在一定程度上推高物价水平。成品油价格年内已经上调两次,天然气价格改革试点在广东和广西推开,下一阶段大部分城市将调整水、电、景区门票等政府掌握的部分产品和服务的价格。二是劳动力成本提高间接推涨物价。由于近年来人口结构的变化,当前我国正处于劳动力成本上升的阶段。每年春节后出现的“民工荒”都会导致部分企业提高工资吸引员工,这将间接提高物价水平。三是国际大宗商品价格重拾上升之势。1月份以来,石油、有色金属等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止跌回升,再度呈现上行走势,我国输入型价格上涨压力仍然存在。四是食品价格压力依然存在。一季度农业GDP的平减指数高达11.5%,由于农业GDP平减指数更多反映的是处在生产过程当中的农产品价格变动趋势,可见当这些农产品投放市场后还会推动食品物价的回升。

  抑制物价上涨的因素:一是国内总供求关系较宽松,特别是经济降温的基本面决定了物价上涨压力减缓。二是粮食连续八年丰收,有利于稳定粮价,而且猪肉等价格总体过快上涨的势头有所遏制。三是工业品出厂价格在国内需求不旺的情况下走势疲弱,这一态势将会逐步向消费品领域传导。

  综上所述,在国内总需求放缓的背景下,二季度物价上涨压力略有缓解,初步预计CPI上涨3.3%左右,PPI微降0.6%左右。

  应进一步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

  总体来看,当前经济减速主要是房地产调控和外需减弱等因素造成的,是产业转型升级期必须面对的阵痛,而当前就业状况较好,因而没必要过于担心经济增速适度放缓。同时,实体经济面临转型升级压力,特别是小微企业面临劳动力、资源成本上升较快、融资成本过高等突出问题。因此,应适度加大宏观政策预调微调的力度,进一步加快结构调整步伐,积极落实结构性减税、加大技术改造支持力度,大幅降低企业融资成本等。

  首先,大力落实结构性减税政策。一是结合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任务,国家预算内资金应重点支持农田水利、保障房、民生工程以及节能减排项目等领域。二是正确处理好税收与税源的关系,大力支持实体经济健康发展。今年企业经营困难较大,税收增速也会回落,切不可因税收增速回落而对企业收“过头税”,反而应当清理不合理行政收费,落实好结构性减税政策,对营业税改征增值税的试点企业中增加税负的企业要想方设法做到至少不增加税负。抓紧研究更大力度的结构性减税方案,争取早日出台。

  其次,大幅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在通胀压力减弱、经济下行风险上升的背景下,应保持社会流动性总量微松,加大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一是要根据外汇占款增长变化,适时下调存款准备金率,保证适度的社会流动性总量,同时释放适度宽松政策信号,打消市场主体的紧缩预期。二是实行非对称下调利率政策。当前PPI的持续走低相应抬升贷款实际利率,使得实体经济有效贷款需求趋弱。可考虑下调贷款基准利率或适当放宽贷款利率下浮的幅度限制,并着力清理和规范银行贷款各种收费,大力缓解企业过高的融资成本。同时,目前CPI回落的基础并不稳固,为稳定居民通胀预期,保持现有存款基准利率水平。三是实行差别化金融政策。引导商业银行加大对“三农”、战略性新兴产业、环保、小微企业、民生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信贷支持,并给予优惠利率。与此同时,要继续控制对高耗能、高排放行业和产能过剩行业的贷款,确保资金投向实体经济。

  第三,加大对产业技改项目的财政和信贷扶持力度。当前,企业为应对劳动力、能源、环境成本上升压力,在采用工业自动化智能化设备取代人工和采用先进节能减排设备取代高耗能高污染设备方面有巨大技术升级和更新改造需求,商业银行要对企业技术改造项目重点予以信贷资金支持,各级政府应加大财政资金对技改投资的支持力度。此外,战略性新兴产业代表产业发展方向,对于相关行业的技术创新与研发,国家应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同时辅以信贷、利息优惠政策,支持重大产业创新发展工程、重大创新成果产业化等项目,尽快培育产业发展新引擎。

  第四,支持相关重点领域与薄弱环节建设。一是对在建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续建资金需求要予以保证,防止出现“半拉子”工程。对列入国家“十二五”规划重点建设项目的基础设施和民生工程建设项目要力保按时开工。二是对购买首套住房的自主性购房需求和中低价位中小户型普通商品住宅的建设要从土地、资金各方面给予支持,地方政府要以优惠地价供地,商业银行要以基准利率提供信贷资金并实施封闭管理,达到短期稳定经济增长,长期防止房价反弹的目的。三是重视消费需求相关产能建设,增加并鼓励扩大适应新时期的消费生产能力投资,积极推行新型商业模式,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