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视频|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经济台

《资本之王》:创造者与掠夺者的一段风雨传奇

发布时间: 2012年06月07日 16:32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 搜狐财经

 



  关于黑石本身的著作中,《资本之王》与黑石创始人彼得·彼得森的自传《黑石的起点,我的顶点》可谓最重要的作品,二者分别从企业发展史和个人传记两个不同的维度,构成了一部完整的黑石成长史。

  

  人们对于全球私募之王黑石集团的好奇,一方面在于它的霸道,像秃鹰一般掠夺私有公司,一方面也在于它的风范,通过资本的流动,建立起一个成熟的市场。

  资本之王的加冕之路

  他的派对比他的生意更吸引眼球。施瓦茨曼耗资300万美元的奢华生日派对,其实是一场自我加冕的庆典,昭示着华尔街资本之王的诞生。镀金年代市场火热,巨额财富充斥着整个华尔街,私募股权领域更是财源滚滚,而施瓦茨曼正是华尔街私募股权领域的领头军黑石集团的CEO。

  即使远在千里之遥的中国,黑石恐怕也早已家喻户晓。从前香港“财神”梁锦松担任黑石集团大中国区主席,到黑石创始人施瓦茨曼以3.98亿美元的年薪和6.84亿美元的黑石IPO所得在金融危机全面爆发前夜加冕,再到中投公司30亿美元购买黑石无表决权股票却曾浮亏近20亿美元,黑石每次都赚足了眼球。

  但可能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黑石成立之初,不过是由四个人于1985年投资40万美元成立的小型并购咨询公司,在其获得第一笔管理资金前,总共被488个潜在投资人拒绝过。二十多年之后,黑石已经成为了全世界最大的独立另类资产管理机构之一,管理资产超过800亿美元,业务涵盖企业私募股权基金、房地产投资基金、对冲基金等诸多领域。

  与华尔街有关的书中,黑石几乎是无法绕开的名字。如讲述华尔街发展历程的《华尔街的伟大博弈》和《纸金》,黑石都是最近几次并购浪潮中弄潮儿。在深入描述2007年前后金融海啸的《大而不倒》和《峭壁边缘》等书中,黑石则不时出现在拯救濒于破产大型金融机构的惊险时刻,为后者注入救命的资本金。而关于黑石本身的著作中,《资本之王》与黑石创始人彼得·彼得森的自传《黑石的起点,我的顶点》可谓最重要的作品,二者分别从企业发展史和个人传记两个不同的维度,构成了一部完整的黑石成长史。《资本之王》的作者戴维·凯里和约翰·莫里斯,均有着丰富的私募业报道经验,在描摹黑石发展历程时不忘信手拈来时代背景、市场上的标志性事件,令读者不但能饶有兴趣地欣赏资本之王加冕之路的无限风景,还有被附赠半部美国现代私募业发展史的一丝窃喜。

  之所以称之为“半部”,既是因为黑石为代表的私募基金主要从事杠杆收购为主的并购业务,而很少涉及风险投资等偏早期投资,又是因为黑石并不是杠杆收购的鼻祖,反而只能算是赶上了美国上世纪80年代并购浪潮的末班车。

  的确,当名不见经传的黑石于1987年下半年千辛万苦地募集了6亿多美元涉足并购业务不足两年,经济形势便急转直下,高杠杆蕴含的违约风险集中爆发,在“多米诺骨牌”效应下,众多风格激进、缺乏风险控制的大佬一一倒下,黑石最初的几笔投资也多以失败告终。施瓦茨曼曾总结黑石失败的经历时说:“首先不要购买高价周期性行业企业;其次不要抱有大幅整改中型企业的野心,它们不可能再被改造;最后如果实在需要整改方案,一定不能闭门造车,应该充分咨询行业的资深高管和顾问以确保计划可行”。

  然而,黑石当时毕竟只是小试牛刀,并且与敌意收购者反其道行之,常常以“白马骑士”的姿态出现,致力于与被收购公司管理层保持良好合作、共同发展实业,在业内树立了良好的形象,反而成了危急中的幸运儿,逐渐缩小了与当时领头羊KKR的差距,跻身行业领导者之列。

  是创造者,还是掠夺者?

  在相当长的时间里,美国普通民众将并购投资者与杠杆收购公司、敌意收购者,甚至“门口的野蛮人”、冷血的杀手等名词联系在一起。因为在80年代以高杠杆为象征的并购浪潮兴起时,并购投资者通过发行垃圾债券等债权融资手段,撬动自有资金10倍至20倍的巨额资金,大肆敌意收购股价被低估的上市公司。一旦得手,他们通过简单地拆分企业、出售资产,粗暴地裁撤员工、精简机构,就能够迅速实现高额获利。即使很多并购投资机构纷纷冠以“私募股权”的名义以期改变形象,民众对于这类公司究竟“是创造者,还是掠夺者”的争论仍然此起彼伏。

  然而,金融危机过后,市场认识到高杠杆的潜在风险,使得并购的杠杆率降到了5倍以下。“为维持收益水平,并购投资者被迫转型,从过去肆意拆分售卖企业,转变到深入考察企业的运营,提升企业的盈利能力。”这就是市场自我纠正能力的奇妙所在,黑石只是碰巧顺应了市场的变化。《资本之王》中引入了很多学界的观点来佐证这一变化。其中,欧洲议会曾就并购的收益来源做过研究,发现“成功的收购只有大约1/3的收入直接来自于杠杆,剩下的部分得益于公司长期价值的提升”;弗吉尼亚大学达顿商学院院长罗伯特·布鲁纳也总结道“这些人是非常有影响力的”,他们不仅帮助公司盘活资产,换掉管理层中不作为的人,“收购浪潮和那些敌意收购者还使我们在看待创造价值和传递价值时的视角更为灵活”。

  反观中国私募股权行业的发展,伴随着创业板的设立,中国近几年掀起了以上市前投资为主的私募股权投资热潮,一时间“突击入股”、“IPO造富”乃至“PE腐败”等流行词尘嚣甚上。由于中国股票市场发行存在制度性红利,只要股票能上市,上市前投资几乎都能获得数倍的回报,所以众多机构为了好项目挤破头、拼价格、拼关系、赚快钱,而很少有人会沉下心,致力于提升企业的长期盈利能力。随着逐利资金的迅速介入和上市发行制度改革的加速,上市前投资的利润空间正逐步收窄,私募股权投资要想获得超额回报,必定得回到助推企业成长的正轨上来。与此同时,上市前投资机会也正逐渐挖掘殆尽,代之以风险投资和并购投资将成为私募股权行业的主流。

  诚然,目前中国的私募股权企业规模普遍不大,以并购投资为主的基金更是凤毛麟角,但我们大可不必在黑石超过800亿美元的资产规模前妄自菲薄。中国的资本市场正茁壮成长,产业集中度不断提高,债券发行和兼并收购制度逐渐完善,或许中国的“黑石”即将在不远的将来闪亮加冕。正如华尔街那条亘古不变的关于金融和人性的法则所言:“能不断为客户带来利润的投资经理就能不断获得更多资本。”

channelId 1 1 1
860010-1114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