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视频|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经济

踏入贪婪的陷阱

发布时间: 2012年08月20日 11:07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 中国证券报

 



  

  作者:(美)威廉·科汉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高盛公司的创始人马库斯·戈德曼是德裔移民,来美国后经营服装生意,1869年进入金融业,成立了高盛公司。1884年,一个名叫道格拉斯的人向高盛公司购买了一只债券,金额为1100美元。事后发现,这只债券是一场骗局,债券的签发人卷款逃走,不知所终。于是,道格拉斯把戈德曼告上法庭,认为戈德曼是这场骗局的同谋,在推销的过程中故意误导暗示,引诱自己做出了购买的决定。审理此案时,法官倾向于相信高盛公司有欺诈行为,把风险转嫁给了购买人。但是,陪审团最后做出了有利于戈德曼的判决,认为高盛公司在此案中并没有欺诈行为,无罪开释。

  这个案例,引出了本书中的一个很有趣的主题:投资银行本应该对购买者的利益负责,但投资银行往往与发行债券的公司存在更为深厚的关系;投资银行应该竭诚为顾客的利益服务,凭借良好的信誉赚取正当收入,但在某些特殊时刻,投资银行的利益往往与顾客的利益存在冲突。

  1968年2月,美国两家大型铁路公司合并成立了宾州中央铁路公司。宾州中铁委托高盛公司独家承揽再融资业务。这两家公司的高层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宾州中铁的首席财务官戴维与高盛公司的高级合伙人古斯塔夫·利维,有着二十多年的私人友谊。

  高盛的业务团队极有效率,不久之后,他们就发现了宾州中铁公司存在着极大的财务风险,面临破产前景。按照投资银行的惯例,高盛在承销宾州中铁债券的同时,自己也持有大量的宾州中铁债券,如果宾州中铁破产,高盛也难逃灭顶之灾。

  于是,在求生欲望的驱使之下,高盛公司作出了卑鄙的选择。高盛要求宾州中铁公司回购高盛所持有的宾州中铁债券。作为回报,高盛公司继续承销宾州中铁的债券,继续为宾州中铁筹集资金,尽量推迟破产大限。宾州中铁公司别无选择,只有服从高盛的要求。

  所以,等到宾州中铁的财务危机大白于天下之时,高盛已经收回了自己所有资金,高盛的财务状况安全了。但同时,高盛公司共计售出了3亿美元的相关票据。被高盛欺骗的购买者们愤怒了,向法庭提出诉讼,要求高盛全额赔偿。当时,高盛公司的合伙人资本共计为5000万美元。高盛公司仍然有可能因为法律诉讼而破产。

  投资行业,是一个需要拥有广泛的财经、政治人脉关系,然后才可以取得成功的行业。高盛公司最终是如何从法律诉讼中逃脱的,其具体细节已经无法考证。这种事情,当事人都不会四处宣扬。但是很显然,仍然是高盛所拥有的广泛人脉关系帮助高盛与最主要的机构投资者达成了妥协,他们撤销了对高盛的诉讼。至于真正闹上法庭的案子,高盛都败诉了,不仅全额赔付,而且还要支付律师费和数年间的利息费用。不过,高盛已经完全可以承担得起这样的损失。

  读到这里,我们禁不住要怀疑:如果当初高盛采取了更加高尚的行为,是否还能够逃过这一劫呢?很难做出判断,也许这就是阅读历史时才能遇到的智力挑战。

  大约40年后,惊人相似的一幕又戏剧性地发生了。2006年年底的时候,高盛就已经预测到了次贷市场将会崩溃。于是,高盛的高层决定退出次贷市场。这场撤退行动当然是要悄悄地进行。在当时如火如荼的次贷市场上,高盛是唯一没有亏损的交易商。如果事情仅仅止于此,当然没有谁会对高盛有任何的指责。但是,高盛毕竟是一家庞大的金融机构,陷入金融市场很深,与周围的交易者们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这个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许许多多的欺诈行为。这也是在次贷危机爆发后,高盛最为舆论诟病,也惹下无数官司的原因。

  2007年5月,高盛的一位交易员——图尔,正在从事一笔10亿美元的交易。图尔面临两个选择:或者赚取1400万美元的利润,不必承担任何风险;或者可以赚取1800美元的利润,但需要持有ABACUS债券的多头。这种债券与次贷债券相关,所以面临极大的风险,有可能损失1亿美元。图尔竭力争取到了第二种选择,他向高盛保证说,自己一定会把这部分多头债券卖出,从而转移风险。

  紧张地工作了六个月之后,图尔去了一趟比利时。在比利时,图尔给朋友发送了一封电子邮件,里面提道:“我已经成功地将少量的ABACUS债券卖给了我在机场偶遇的孤儿寡妇。这些比利时人显然很喜爱综合CDOs,我这边进展良好。”在金融史著述中,“孤儿寡妇”是一个专有名词,指的是弱小、易被欺骗的业余投资者,他们需要投资收益来维持最基本的生存需求。

  《高盛如何统治世界》一书中列举了大量的高盛高级管理人员之间的电子邮件,都是在次贷危机爆发前后这段时间里发送的。里面充斥着类似图尔先生这样傲慢、冷酷、自鸣得意的腔调。

  无论是经济学理论还是法律理论,对于诚实承担风险,或是恶意地转移风险,都规定了明确、严格的界限。但是,在现实世界中,这样的界限往往是暧昧、难以识别的。次级债券初兴起时,以高盛在华尔街的地位,不可能不去经营。但是,等到他们察觉到危险时,是不是已经太迟了呢?如果不采取非常手段,是否已经不能全身而退呢?我们不知道正确的答案。

channelId 1 1 1
860010-1114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