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视频|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148

往期查看

光伏产业曙光初现

尽管目前光伏行业产能过剩局面依旧存在,但在扶持政策的不断刺激下,光伏产业正在走出阴霾。

  近日,国家能源局提出,分布式光伏2014年拟新建6GW,2015年累计装机20GW(新增10GW),远超出市场预期。同时,光伏上市公司三季度业绩集体反转,也显示行业已明显回暖。数据显示,前三季度A股26家光伏企业合计实现净利润近16亿元,较上年同期的3133万元增长了约95%。[详细]

最新报道

光伏产业正在走出“寒冬”

    在扶持政策的不断刺激下,国内光伏企业业绩大多有所好转,光伏业正走出阴霾。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国家能源局局长吴新雄近日表示,2014年全国拟新增分布式光伏发电6GW,2015年分布式光伏发电装机容量达到20GW。这进一步明确了未来两年的分布式光伏发展目标。[详细]

记者观察

行业回暖

  今年3月18日,我国最大的光伏太阳能企业无锡尚德走向破产,其债权银行联合向无锡市中级人民法院递交破产重整申请。截至2月底,包括工行、农行、中行等在内的9家债权银行对无锡尚德的本外币授信余额折合人民币已达到71亿元。一时间,业界对光伏产业的前景论调几乎跌入冰点。

  对此,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措施施救。7月31日,财政部发出《关于分布式光伏发电实行按照电量补贴政策等有关问题的通知》,规定对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按电量给予补贴,补贴资金通过电网企业转付给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单位。10月,国家财政部与国家税务总局联合发布通知,从2013年10月1日起到2015年12月31日,对纳税人销售自产的利用太阳能生产的电力产品,实行增值税即征即退50%的政策。

  而更大的利好来自于欧盟“双反”转机。8月7日,欧盟委员会发布公告,就对华光伏产品反补贴调查做出初裁:不对产自中国的太阳能产品采取临时性反补贴措施;欧委会将在今年底12月5日一并公布反倾销与反补贴调查的终裁结果。

  随着中欧“双反”的和解以及国内一系列利好政策的出台,光伏产业探底回暖。

艰难的自救

  在整体环境利好的背景下,光伏企业同时开展了艰难的自救,剥离不良资产就是其中之一。

  天威保变10月29日发布2013年三季报,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28.8亿元,同比增加84.08%;但是亏损进一步加大,财报显示,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22.02亿元,并且预计本年度亏损。为扭亏,公司拟与大股东保定天威集团有限公司进行资产置换。天威保变置换出的资产皆为处于大幅亏损状态的新能源资产, 而大股东注入的资产则为输变电资产。此次置出资产的评估值合计为约10亿元,置入资产的评估值合计为约9.3亿元,两部分资产价值相差7000多万元,由天威集团以现金补足。

  另一家光伏企业光电股份同样用剥离的方式以图脱困。今年4月份,光电股份将旗下光伏太阳能业务天达公司87.92%股权卖给控股股东,并且获得了8710万元的转让款。光电股份今年上半年的业绩对比去年同期,也因此扭亏为盈。

  分析人士指出,由于国内及亚太新兴市场需求的逐步增长,目前光伏全行业景气度虽然已经筑底回暖。不过, 由于产业链传导效应存在滞后,这股暖流传导到最上游的环节尚需时日。

警惕落后产能复苏

  在全国工商联新能源商会会长李河君看来,大环境趋好的情势下,尤其要警惕落后产能借机复苏。李河君早在2009年就预感到光伏行业的剧变。他介绍,光伏产业新能源行业产能全球每年有30%以上的增长,但是因为我国产能远远高于这个速度,最高有200%的增长,导致全国各地太阳能产业园遍地开花,一些落后产能加剧了整个行业的颓势。太阳能光伏行业高速发展之后对于落后产能的淘汰、结构调整和升级,既是产业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国家大力提倡的。太阳能光伏作为一个朝阳产业,只有锻造核心竞争力,才能真正迎来行业的春天。

  目前,就整个光伏产业链来看,无论是上游制造业,还是下游电站开发,最突出的矛盾是产能过剩,这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延缓行业景气度提升的进程。根据权威专家提供的数据,今年上半年以来,国内光伏业产能达40GW,实际出货量仅11.5GW,这意味着结构性产能过剩状况依然明显。业内人士称,行业巨头恢复元气,带动消化产能过程提速,进而带动过去低价徘徊的各环节价格进入快速上升通道,使得行业中的中小企业也普遍受益,才可称得上行业的全面回暖。

政策暖风能否推动新一轮投资

  今年下半年国内光伏行业转暖的迹象开始出现,业内人士认为,这依然离不开政策支持,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政策驱动,今年国内多项光伏政策密集出台,从光伏电价、光伏电站项目等多方面推动行业健康发展。其中,四季度西部光伏电站抢装高潮是推动本次光伏板块走强的主要因素,起因是国家发改委将要实行新的分类上网电价。

  另外,分布式光伏发电今年在国内正式启动,2014年我国新增分布式光伏发电6GW,远超出超出市场预期的4GW;二是行业景气度提升,随着行业整合进程深化,产能过剩状况有所改善。2013年二季度,国内光伏上市公司收入同比增长13.74%,环比增长31.99%,辅材类和光伏产品和电站类公司收入同比和环比改善最为显著,三季报预告中,光伏类上市公司预喜比例达到50%以上,业内人士预计第四季度这种趋势仍将持续。[详情]

光伏业复苏关键何在?

  此次国家出台的0.42元/千瓦时的补贴幅度远超业内预期。国内电价补贴政策被视为整个光伏业扭亏为盈的关键。此外,财政部与国家税务总局联合发布通知,从2013年10月1日起到2015年12月31日,对纳税人销售自产的利用太阳能生产的电力产品,实行增值税即征即退50%的政策也大大刺激了产业的回暖。

  此轮光伏行业的驱动力与以往外需为主不同,而是通过国内光伏电站建设解决行业过剩问题,因而此次最受益的也是光伏电站EPC类的公司,按照目前政策的支持力度和行业发展状况,光伏行业有望迎来一轮建设高潮。不过这仍然没有解决行业的一些关键性问题,比如盈利模式雷同,都是在挣政府补贴的钱,真正实现盈利的光伏电站极少。目前市场资金关注光伏政策对公司业绩中短期的影响这个层面,大部分上市公司还无法以成长性去衡量,因而以政策支持周期来判断光伏行业投资周期的投资策略似乎更适合目前的光伏行业。

探索商业模式

分布式光伏的美国经验

  美国市场自2006年以来兴起,并在最近几年逐步占到光伏新装机市场份额60%以上的创新商业模式是:以电力购买协议(PPA)/租赁为载体的第三方融资模式。

  这种模式能够得到发展壮大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许多国家通过补贴、税收优惠等多种方式降低了应用光伏发电的成本,使得在考虑补贴优惠之后,一些市场的投资回收年限已经开始进入机构投资者的接受范围。

   但机构投资者考虑到规模效应和交易成本,直接投资的对象通常是大型公共事业级光伏电站。这些电站所需要的占地面积通常决定了它们不容易坐落在电力需求集中的人口或工商业密集区。在中国青海省和美国内华达州开发的若干大型光伏电站是这方面的典型例子。而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大型光伏电站的发展。

  通过第三方融资,众多中小规模的电力用户通常不需要任何前期投资就可以获得比电网更便宜的电费,且10到20年的合同期为未来的电费支出创造了确定性。而对于提供融资的金融机构而言,由开发商和用户签订的PPA相当于一个固定收益产品——PPA合同长达10到20年,电是必须消费的能源,系统本身又有相关的保险,因此几乎不存在违约风险。

  在这种创新商业模式中,太阳能开发商(服务商)是连接用户、投资者和设备制造商及安装商的中间环节,起到了核心的平台性作用。其中,太阳城(Solarcity)公司更是通过开创和推广这种平台服务,实现了迅速的发展壮大,并最终于2012年年底在美国纳斯达克[微博]证券市场上市。在它的身后,还活跃着包括Sunrun、 Sungevity在内的一大批追随者。

  未来,有理由相信,这种模式在中国的分布式光伏电力市场上“落地生根”为期不远。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