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11月5日,北京国家会议中心,来自各个国家和地区的APEC高官会与会代表在会前相互问候。当日,2014年亚太经合组织(APEC)最后一次高官会在这里举行,拉开了北京APEC领导人会议周的大幕。本报记者 陈剑摄
11月5日上午,在中国外交部副部长李保东的主持下,亚太经合组织(APEC)今年内的最后一次高官会议在北京举行,由此拉开了“2014年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会议周”的序幕。
这也是继2001年上海举办APEC会议的13年后,APEC大家庭中21个经济体的领导人重聚中国。13年间,中国已经成长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贸易国。
南开大学APEC研究中心主任刘晨阳说,与13年前相比,APEC经济体的其他成员都希望,作为东道主的中国,能发挥主场优势,更多地贡献中国智慧。
13年前,刘晨阳就曾以学者的身份参加上海APEC会议。他说,这些年来,他也经常和很多当年的参会者聊起上海APEC。他们对议题的内容记住的不多,印象深刻的是上海国际化的城市建设、会议组织的周到细致,以及各种精彩的活动等组织方面的细节。而这一次,大家都对即将要讨论的亚太自贸区路线图、反腐宣言等扎实而丰富的100多项议题充满期待。
APEC在每年年末举行的领导人非正式会议,通常是这个组织一年来的收官之作。在此之前,要由21个经济体的高官们组织多次磋商,为最终的领导人非正式会谈提供一揽子可讨论的议题,并达成一些未来亚太发展的共识。
刘晨阳说,高官会谈选取哪些议题供最后的领导人非正式会谈拍板,是非常有讲究的。如果议题过于体现某一经济体自己的主张,可能会因其他经济体缺乏关注度而最终流产;如果议题太过虚无,也很难得到大家的共识,最后不了了之。
这一次,中国在北京APEC会议的主题和议题的选择上下足了功夫。中国外交部部长王毅在此前举行的“蓝厅论坛”上说,过去一年来,中国与APEC各成员国密切沟通,对今年会议的议题精心设计,发出中国声音,提出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
最终“共建面向未来的亚太伙伴关系”被定为今年会议的主题,“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促进经济创新发展、改革与增长”,“加强全方位基础设施与互联互通建设”是主题下的三大重点议题。
13年前的上海APEC会议是在美国“9·11事件”发生后不久举行的,本来以经贸会谈为主题的APEC会议因此成为反恐议题的大论坛。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副院长阮宗泽说,今年APEC会议举行的大背景是,世界经济的起伏不定,后危机时代的经济如何突围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
在阮宗泽看来,选择“共建面向未来的亚太伙伴关系”作为主题,是因为当下亚太地区已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引擎,但区域内的地缘政治问题和外交格局和亚太经济发展不成比例,各种矛盾和摩擦频出,如果继续紧张下去,会拖累未来的亚太经济,解决分歧最好的办法就是寻求包容性的伙伴关系。
“区域经济一体化”、“改革与增长”、“基础设施互联互通”3个重点议题则被刘晨阳解读为中国对APEC精神的发扬和创新。
在此次北京APEC会议上,中国希望重新激活关于“亚太自贸区”的讨论,实现更加充分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刘晨阳解释说,这个议题的提出是中国对APEC传统精神的一种延续。APEC成立的初衷就是为了让成员经济体之间的贸易交往更加畅通,而“亚太自贸区”路线图的确立,无疑是沿着APEC精神向前迈了一大步。
新西兰APEC研究中心的学者罗伯特·斯科利是刘晨阳的好朋友,也是最早提出“亚太自贸区”概念的学者。最近几天,他多次向刘晨阳表达了他对北京APEC会议的期待。他说,中国重提“亚太自贸区”的概念,是实实在在从亚太地区未来经济的良性循环出发,是对亚太地区负责任的表现。
在“改革与增长”的议题下,王毅还透露,北京会议将围绕经济改革、新经济、创新增长、包容性支持、城镇化5大支柱,进行深入讨论,希望各经济体成员能在互联网经济、城镇化、蓝色经济等前沿领域合作。
改革、包容性增长、城镇化、互联网经济,这些词汇是近年来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中的高频词,出现在APEC的议题中,很多学者并不觉得意外。
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战略研究所所长李向阳说,尽管亚太仍然是全球经济最有活力的地区,但无论是发达经济体还是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速下滑是不争的事实。
在他看来,亚太国家都需要调整发展模式。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需要改变传统的负债消费模式,而对于新兴经济体来说,在危机之前以信贷驱动的经济增长模式也应该进行调整。
“未来一周,北京APEC会议周将由高官会议、部长级会议和领导人非正式会议这3个层次的会议组成。”刘晨阳说,他最期待的是,要历经3个层次会议讨论的反腐宣言。这是中国对APEC成果最大的创新,他甚至用“意外之喜”来形容中国对此项工作的推进。
据刘晨阳介绍,过去,APEC成员间也有反腐合作,但只限于为企业营造更公平的竞争环境,内容相对来说也虚一些,而一周后有望宣布的反腐宣言则会有很多实操层面的共识。为腐败分子关闭“天堂之门”的共识,将真正在亚太地区形成反腐网络。
本报北京11月5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