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我希望把一个现代化、规范化的一流银行带进21世纪。”1996年,闫冰竹临危受命,参与北京银行组建时只有一个如此朴实的愿望。
18年后的今天,在董事长闫冰竹的带领下,北京银行总资产已接近1.5万亿元、品牌价值超200亿元、资本实力位居全球千家大银行第99位,开拓了以首都为中心,辐射京津冀、黄三角、长三角、珠三角、中西部等重点地区以及香港地区、荷兰阿姆斯特丹近300多家分支机构,成为了中国最具创新实力和发展潜力的中小银行。
一家成立之初仅有200亿元的小银行如何在短短18年内增长70多倍?一家曾经业务基础薄弱的银行如何成为中国最具创新活力和发展潜力的中小银行?一家一度处于生死存亡边缘的银行又何以能“蜕变成蝶”跃居全球百强之列?带着这些问题,《投资者报》记者日前走进北京银行、走近闫冰竹,体味一段不平凡的金融传奇,描画一位银行家践行“中国梦”的坚实步伐。
临危受命
“很多企业白手创业,用"平地起高楼"来形容,而北京银行可以说是在一个"火坑"里浴火重生,经历了一家小银行从死到生、由小到大、由弱变强的难忘历程。”回首创业初期的艰难,闫冰竹深有感触地说。
1996年1月8日,在整合北京市原90家城市信用社的基础上,北京银行挂牌成立。由于信用社遗留的坏账累累,严重资不抵债,几乎没有人愿意来接手——因为接手,就意味着需要克服重重困难进行改革,其中的阻力可想而知;一旦改革失败,这家小银行的发展前景更是岌岌可危。
此时,年仅42岁的闫冰竹正在工商银行北京分行担任领导职位,当听到需要自己履新到这家刚刚组建、基础薄弱、百废待兴的中小银行时,闫冰竹没有丝毫退缩,而是以水滴石穿的韧劲和沉静如水的品格,投身到了北京银行的初创事业。
然而,由于原各信用社管理混乱、债权债务关系复杂,刚刚组建不久,信用社时期的违法账外经营案件就相继爆发。1998年,原中关村(000931,股吧)城市信用社爆发了金额高达229亿元的严重违法账外经营案件,造成实际损失67亿元,不仅把当时资产仅200多亿元的北京银行推向了生死存亡的边缘,更对首都金融安全构成了巨大的威胁,震动了整个中国金融界。
为了严肃查处这起案件,闫冰竹和当时的领导班子承受了多重压力甚至生命的威胁,不仅多次接到来自深圳和香港的匿名恐吓电话,甚至收到了不法分子寄来的子弹。面对生死存亡的考验,闫冰竹和北京银行人没有迷茫彷徨、没有怨天尤人、更没有逃避退缩,而是坚定地提出:对历史负责、对未来负责,在加快发展中化解风险、维护稳定。在这一理念指引下,北京银行经过长达10年坚持不懈的努力,在没有政府注资和资产剥离的情况下,完全依靠自身积累创造的税后利润,彻底化解核销了近百亿元历史遗留不良资产,走上了可持续发展之路,维护了首都金融安全,这在中国金融史上也堪称奇迹。
两大转折
“中国不缺乏大银行,而缺少真正有特色、具有差异化竞争优势的银行。”经历人民银行、工商银行历练的闫冰竹深知在百舸争流的中国金融行业竞争中,不发展就意味着消亡。然而,北京银行作为城市商业银行,用他的话说是出身“贫农”,面临很多业务限制和先天不足,自然不能走单纯依靠规模扩张和数量增长的粗放型发展模式,而是要真正明确自己的定位,走出一条差异化、特色化、精细化的发展之路。
闫冰竹告诉《投资者报》,在北京银行的18年成长历程中,曾先后面临两个重大的转变。第一个转折点就发生在2004年。
当时,已经走过平稳过渡、整顿开拓期的北京银行迎来了创新发展的战略机遇期,2003年,在时任北京市市长王岐山的殷切希望和明确要求下,北京银行开始了“更名、引资、改制、上市”之路,并朝着“市场化、股权结构多元化、区域化、资本化、国际化”的发展方向迈进。
2004年,随着成功更名,闫冰竹将目光投向了“引资”。在引入外资时,由于时差的原因,谈判经常需要在夜间进行,白天忙业务,晚上忙谈判,在选择投资者过程中,更是受到方方面面的压力和制约。
那时候,在金融街(000402,股吧)的北京银行大楼,灯亮到最晚的那个办公室往往是闫冰竹的。每天他在听取完谈判工作的进展汇报后,还要在办公室仔细斟酌、反复权衡,甚至连睡觉都成了那个时期最为奢侈的事情。
终于,2005年,北京银行凭借自身的吸引力,成功引入国际知名的荷兰ING集团和国际金融公司作为境外投资者。
北京银行的第二个转折点来得也不慢。2006年,北京银行开始稳步推进区域化布局,相继在天津、上海、西安、深圳、杭州、长沙、南京、济南、南昌等区域中心城市设立分行,并积极探索国际化发展,在香港地区、荷兰阿姆斯特丹设立了代表处,构建起覆盖十大中心城市和香港、荷兰的300多家分支机构,将成熟的经营模式、管理机制、产品服务等迅速复制到区域市场,奠定了跨越式发展的坚实基础。
为了支撑跨越式的发展,2007年,北京银行正式启动发行上市工程。由于一个月需要完成3万名股东的股权清理,两个月完成尽职调查,四天完成路演推介,六个月登陆资本市场。闫冰竹开始了他工作以来最为忙碌的时光。据北京银行相关人士告诉《投资者报》,发审会前,闫冰竹整整一个星期没回过家,每天24小时泡在办公室里,在处理完繁重的经营管理工作之后,还要利用晚上时间通读厚达半米的上会材料,并利用周末的时间与中介机构进行反复演练,做到对每一个细节都充分准备。
2007年9月19日,北京银行上市锣敲响。那一刻,闫冰竹曾说,“为了这一天,北京银行经历了刻骨铭心的过程,实现了脱胎换骨的变化,穿越了一道又一道难关,终于驶向资本市场的巅峰,这个过程让每一个亲身经历者都终身难忘。”然而只有他自己才知道,这个过程他付出了多少常人无法想象的艰辛。
对此,闫冰竹曾感言:“北京银行事业几乎占据了我工作与生活的全部空间,我为她倾注了全部心血和热情,遗留的难题令我忧虑,发展的成就让我欣喜。”
领军梦想
“北京银行是一艘在惊涛骇浪中高速前行的战舰,我们有着共同的前进方向、共同的目的地,我们必须同舟共济,依靠绝对的忠诚和一流的能力,尽职尽责地完成本职工作,最大限度地分担工作压力,推动北京银行这艘战舰乘风破浪,驶向成功的港湾。”闫冰竹告诉《投资者报》,在2007年成功登陆资本市场后,成立初期的梦想几近实现。但此时闫冰竹的心中早已有了新的梦想,在一次全年工作会议上他阐述道:“当今世界,中国在全球的崛起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不久的将来,中国强大的身躯背后,必定站立着一批世界级的金融企业,一批基业常青的百年老店。我梦想,其中能有北京银行的身影。能够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中国崛起尽一分力量,这不仅是我个人的梦想,更是我们几代金融人共同的梦想。让我们共同期待、并肩走向这一天!”从此,打造一家历经风雨岿然不动、品牌卓越备受尊崇的“百年老店”成为激励闫冰竹和全体北京银行人砥砺前行、开拓创新的新目标。
打造“百年老店”,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是难上加难。闫冰竹当然清楚要想成为“百年老店”,就必须要有一流的内部管理、卓越的人才队伍、和谐的企业文化作为基石。因此,在闫冰竹的主导下,北京银行首先确立了“服务首都经济、服务中小企业、服务北京市民”的市场定位,打破了同质化的竞争,摸索出一条特色化、差异化、市场化的发展道路。
同时,闫冰竹还逐步建立起以“赛马”为核心、以“育马”为基础的开放竞争的选人用人育人机制,在全行形成了干部能上能下、人员能进能出、待遇能高能低的充满活力的“六能”竞争机制,实现了员工与岗位、能力与需求的最佳结合,真正实现了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使一大批年轻干部脱颖而出,让人才源泉充分涌流、创业激情竞相迸发。
在经历了转轨过渡后,闫冰竹带领北京银行正在进行第三次转型——从传统经营模式向可持续、均衡、协调发展转型,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优秀金融企业,打造与北京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相适应的亮丽金融名片。
闫冰竹曾说:“应当看到,北京银行现在的成就只是一个新起点,未来的道路依然漫长,还有更多更高的目标等着我们去实现、去攀登,这些目标构成了通往北京银行梦想之路的一级级台阶。”
在打造“百年老店”的道路上,闫冰竹上下求索、拾级而上,并让这一梦想融入了每一位北京银行人的心中,成为了一团团跃动的火焰,激励着大家奋勇前进。2014年3月,习近平主席首访荷兰期间,与荷兰国王威廉·亚历山大共同见证了北京银行与ING签署深度战略合作协议。握着签字笔的闫冰竹看似沉静,但内心早已被激动和喜悦所占据,他知道自己和北京银行正在实现“中国梦”的道路上疾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