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发布时间:2010年08月27日 08:51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中国证券报
从“工厂抢订单”到“贸易商抢工厂”
今年以来,出口连续超预期增长,出口值在近两个月内连创历史新高。记者调查发现,今年上半年出口企业经营情况好得超乎想象。在长三角、珠三角等出口企业集中的地区,金融危机后的“工厂抢订单”变成了“贸易商抢工厂”。一番喧嚣过后,随着下半年海外贸易补充库存告一段落,企业出口订单也开始回归理性。但8月底开始的“圣诞订单”又使得外贸情况回暖,目前已基本稳定在2008年危机前水平。
调查发现,不少出口企业议价能力有所提高,趁着订单回暖之势顺势将上涨成本转嫁给境外客户。同时一批具备规模和技术优势的出口企业,通过产品升级提高利润附加值,化解汇率波动和成本上升风险。
这些地区的出口情况显然好于预期。不过专家提醒,出口在超预期增长后面临回落的风险,出口回落可能在第四季度或明年一季度显现出来。外部出口环境未来可能继续变差,内部工资上涨压力增加、人民币汇率波动等风险不容忽视。
本报记者 卢铮
出口企业:加班赶货 惊现价高者得订单
“上半年真是忙得要死,工人经常加班赶订单,现在订单量回落了一些,但基本上稳定在2008年金融危机前的水平。”广东东莞一家制衣厂厂长史东光表示。这家企业十几年前落户东莞长安镇,是一家为欧美户外服装品牌代工的港资企业,德国、法国、英国是其欧洲的主要市场。
他介绍,上半年订单量猛增最主要原因是补充库存。整个2009年贸易商订单采购量很少,上半年库存消化得差不多了,亟须补充库存。另外,金融危机后有些制衣厂倒闭,工厂数量缩减,订单集中度增加也是一大因素。
不少出口企业对此都感同身受。在长三角、珠三角等出口企业集中的地区,金融危机后的“工厂抢订单”变成了“贸易商抢工厂”。江苏一家服装类外贸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上半年国外客户订单催得火烧眉毛,加工厂还要坐地起价。因为订单太多,不少加工厂甚至不顾以前的合作关系,谁出的价高就给谁做。
经过一番喧嚣过后,下半年出口订单开始回归理性,但最近情况又有所回暖。史东光介绍,一般8月底工厂开始接单圣诞订单,三个月左右的生产周期后这批产品要保证节前出货。“上半年是补充库存,现在是真正反映需求量。看起来欧洲订单情况不错,尤其是德国经济率先恢复,出口德国的订单量这段时间增长得最快。”史东光说。
记者调查发现,目前一些规模较大、实力雄厚的出口企业订单情况更为乐观。全球最大假发加工企业瑞贝卡董秘陆新尧对记者表示,现在女装假发的订单已经排到年底,工艺发条订单也排到11月,订货最为灵活的化纤发条也排到9-10月份。“现在最大的产能不足集中在欧洲白人假发产品,非洲产品目前也十分正常。”
调查发现,除纺织服装等大宗商品出口订单稳定增长外,在出口商品中占主导的机电产品订单也基本保持稳定。“订单没有骤降,现在正值西方圣诞节礼品生产高峰期,订单不断增多,都忙不过来,缺工依然很严重。”东莞市一家电子企业负责人表示。
据东莞汇安人才市场招聘信息,近几场招聘会企业招聘环比上月有10%左右的涨幅,招聘职位数上升了14%,特别是普工技工类岗位需求上升37%。
海关数据显示,今年前7个月,在出口商品中占主导的机电产品出口增长36.2%,高于同期总体出口增速0.6个百分点。其中电器及电子产品出口2026.3亿美元,增长34.7%;机械设备出口1696.7亿美元,增长36.6%。
涨价风:议价话语权在增强
在调查中记者发现,不少出口企业议价能力有所提高,反而趁着订单回暖之势,顺势将上涨成本转嫁给境外客户。
陆新尧介绍,随着海外市场需求改善,目前瑞贝卡产品价格已经恢复到金融危机前的水平。“2008年到2009年,根据当年的运行情况,我们对价格做了调整,使得当年的业绩达到了20%的增长。目前价格又分批恢复到金融危机前的情况。现在随着产品的升级、高档产品的出现,价格有望继续得到提升。”
分析人士指出,中国出口企业的议价能力得以提升,与金融危机中中国出口市场份额的扩大不无关系。2009年中国超过德国成为全球最大出口国,且中国产品多具有刚性需求特征,一旦外部需求恢复,作为供给方的话语权也将得以提升。
中金公司报告认为,如果把日本与四小龙四小虎作为一个整体考虑,其出口增长持续了40年,占世界出口市场份额最高到达23%。中国出口虽然经历了30年的高速增长,出口占世界市场份额只有9.6%,还有很大发展空间。
“任何一个大的经销商要依赖于供应商对它经营需要产品的供应,对企业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在价格上、利益分配上经销商要考虑企业的分成,这是进行二次分配的过程。”陆新尧介绍,瑞贝卡将在附加值上下工夫,多推出高档产品,虽然高端产品成本要比普通产品高,但在毛利相同的情况下,利润附加值的绝对值要明显增加,这无疑将抚平汇率波动和成本上升的压力。
此外,出口成本上升不仅仅是中国面临的压力,以制造业出口为主的全球其他国家也已逐渐告别低成本年代,全球制造业正在进行一轮新的变化。
全球最大贸易与物流企业香港利丰集团总裁乐裕民指出,来自孟加拉、越南和印度尼西亚等东南亚国家成本都在上涨。当中国的价格上涨时,多数其他国家也会跟进。多数零售商都接受价格上涨而别无选择。不仅是中国的价格在涨,到处都在涨。但至于把涨价部分传递给现在这个市场的消费者会更加困难。零售商真正指望的是怎样提高效率,怎样少搞降价促销。
未来:潜在风险不容忽视
中国出口企业也并非前途一片光明,一些潜在的风险仍需警惕。大部分分析师都认为,出口在超预期增长后面临回落的风险,出口回落可能在第四季度或明年一季度显现出来。
交通银行研究院陆志明指出,从外部环境来看,新兴市场国家采取加息、紧缩货币等措施减压经济过热、欧美日发达国家弱势复苏、CRB指数渐趋稳定,中国的出口需求将会有所放缓。再加上去库存周期逐渐开始,外部出口环境未来可能继续变差。从内部环境来看,中长期工资上涨压力增加、人民币汇率波动增加、出口企业利润空间收窄,不断挤压出口企业的增长速度和盈利能力。
分析师指出,尤其是机电产品等弹性比较大的产业,未来波动的幅度可能更大。譬如机械设备的出口方向是新兴经济体和资源国,但受国外经济复苏的不确定性、美元反弹等复杂因素的影响,下半年国外对机械设备的需求存在紧缩的风险。上半年超预期的需求部分透支了未来,未来机械设备的出口增速将低于上半年。而7月份被取消出口退税的部分行业产品出口,如对橡胶、农药、无机盐等行业受影响比较大,部分企业抢在出口退税取消之前突击出口造成近两月出口快速增长,三季度开始这些行业出口可能会大幅减少。
同时,中国出口遭遇贸易保护主义的风险也在增加。自1995年以来,我国连续15年成全球反倾销最大受害者。去年我国GDP占全球8%,出口占全球9.6%,而遭受的反倾销占全球40%左右,反补贴占全球75%。今年1月-5月,共有14个国家(地区)对我国产品发起31起贸易救济调查,总案值约18亿美元。
来自欧美的贸易救济调查往往对整个出口行业带来重大打击。以陶瓷业为例,欧盟国内产业5月下旬对中国进口瓷砖启动反倾销调查提交的申诉,根据惯例欧盟将于本月10日至20日期间正式立案。由于涉案金额超2亿美元,涉案企业几乎涵盖国内知名陶瓷企业,一旦立案,将成为中国陶瓷行业面临的史上最大的反倾销调查。分析人士认为,这些潜在风险也不能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