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经济台 > 财经资讯 >

印度摊贩从此幸福了吗

发布时间:2010年10月30日 09:43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新京报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10月20日,印度最高法院一纸裁决,让“印度全国街头摊贩协会”的名字,出现在中国的很多媒体上。

  此事缘起代表印度全国22个邦、540个团体会员的“印度全国街头摊贩协会”对德里市政府的控告。为了之前举办的英联邦运动会,德里市政府将街头摊贩驱赶出城,而最典型的,就是把位于新德里最干净的、最发达的萨洛吉尼广场市场周边的无照摊贩赶走,这引起摊贩及其组织的强烈反弹,这才有该协会将德里市政府告上最高法院。

  印度最高法院正式对此事作出裁决,禁止政府基于各种行政决策,剥夺街头小贩诚实经营的权利。最高法院的裁决,意味着对宪法的解释和对类似案例的示范作用,所以对印度摊贩来说,这具有历史意义。

  其实,以往的印度并不是一个特别看重别人看法的国家,颇有点我行我素、孤芳自赏的味道。而随着城市化和全球化的浪潮,大量农民涌入城市,已使城市不堪重负,并且政府也有样学样,学习别国举办大型活动的经验,开始重视起外界的眼光与看法来。于是,街头无照小贩这道“不雅”的一景,才成为政府的一块心病。

  在起诉时,“印度全国街头摊贩协会”认为,政府驱赶摊贩的目的,就是为了给外国人展示德里的干净与美丽,而德里不光是富人和中产阶级的城市,它也应该是穷人的城市,这样可以展示文化的多样性。一些西方媒体更是添油加醋采访摊贩说,其一天只能挣三四美元,一家几口靠其养活,如果被驱赶,只能先毒死孩子再自杀。

  这真是惨不忍睹,莫辨真伪。不过,以我在印度的长期生活经验,在萨洛基尼这样的旺地摆摊,却只挣这点钱,那可是鬼才相信。

  在印度,冠以“全国”、“印度”的各种民间组织多如牛毛,拿人钱财,替人消灾,成了这些行业组织的重要工作。和政府“讨价还价”,是印度的一种政治生态。由于这些组织掌控了大量的社会力量,所以政府工作人员也对其让三分。政治人物从选举考量,更是对其加以利用。有些组织发展壮大后,将其支持的对象送上权罚的顶端,这种事情并不鲜见。

  印度民族文化的随性,也是印度城市恶性膨胀的一个重要因素。迄今为止,印度人还没有全国统一的身份证,出生证、护照、驾照、选举证都是合法的身份证明。这次摊贩被赶,他们就会拿出自己在德里的选举证说,我也是这个城市的一员,为什么赶我走?印度气温高,适宜户外生活,搭个棚子就可居住下来,所以大量农民进城,根本无法统计人数。

  另外,印度人的生活方式,也决定了离不开摊贩的生活方式。譬如说饮茶,即使最穷困的清洁工和建筑工,工休时间也会端起垫着盘子的茶杯,喝一杯煮出来的印度奶茶;很多蓝领,即使衬衫领子磨毛起线,熨出来的线也要挺阔笔直;有人想抽烟,会从摊上买一支过过瘾。我们谓之“穷讲究”,但确实是其在困苦的生活中,内心精致化和人的尊严的一点点追求。这些都只需要小钱,但都需要街头摊贩完成。

  鉴于印度社会有1000万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摊贩这样庞大的群体,印度最高法院才会有如此裁决,“街头叫卖是人们谋生的一项基本权利,政府需要贯彻一项成文法规范街头小贩,而非打压。”

  在当今印度社会,尊重表达的权利和法律的尊严已成为共识。笔者和一位印度政府高层官员谈过,当讲到印度发展速度和社会表面的无秩序,应该用雷霆之力解决问题时,他也一时语塞,但经过思考他说:“我们还是应该给老百姓表达自己的权利。”基于这种认识,印度最高法院的裁决有其思想渊源和基础。

  对法律的敬畏,是印度社会遇到矛盾时寻求的解决之道。譬如印度前人民党领袖、总理瓦杰帕依在领导印度教徒捣毁阿约提亚清真寺、要求恢复其前身是大神罗摩庙的冲突中,因导致印度教徒和穆斯林有3000人死亡而声名大噪,但当他成为总理后,并没有用行政命令处理此事,而是将这一棘手问题交给最高法院来裁决。今年9月30日,印度最高法院裁定,由印度教徒、穆斯林和当地一个宗教组织分享这个圣地的所有权。各个组织基本平静接受了这一裁决。

  但印度也不完全是一个“知行合一”的国家,印度街头摊贩的命运从此改变也未可期。在宪法中,印度的种姓制度早已消除,但在现实中,低种姓的社会地位和生存状态,依然未发生根本性改变。所以,印度街头摊贩想要在大城市不受干扰地生存,还是一个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