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经济台 > 财经资讯 >

中国银行谋变:捕捉产业调整机会

发布时间:2010年11月02日 16:01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英才》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英才》杂志2010年11月刊封面图。

  文|本刊记者 严睿 /图|本刊记者 梁海松/ 出处|《英才》杂志2010年11月刊

  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形容2010年上市银行半年报的质量,那就是“近乎完美”。在去年同期业绩半数出现大幅下滑的银行业,今年上半年集体上演大逆转。

  中国银行2010年8月26日发布了颇为耀眼的中期业绩,实现营业收入1328.79亿元人民币,税后利润543.75亿元,同比增长25.77%。

  这家最早开始股份制改革的大型国有银行所发生的巨变也是整个中国银行业蜕变的一个缩影。

  回溯到2004年的那个夏天,李礼辉迎来了个人职业生涯的一次重要转折——从海南省副省长调任中国银行行长。

  彼时,诸多海外知名机构和学者连绵不绝地唱衰中国国有银行改革:超过30%的不良贷款率以及包括“官本位”、激励和约束机制等公司治理结构的缺失,中国大银行已经整体技术性破产的论调绕梁不绝。

  没有人敢想象,仅仅相隔6年,中国的银行能迎来令全球同行羡慕的持续晴好。2010年,中国84家银行位居全球前1000家银行之列,总资本占到千家银行总资本的9%,税前利润高达25%。

  曾经被诟病最多的不良贷款率则逐年下降。据银监会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二季度末,中国境内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4549亿元,不良贷款率为1.30%,拨备覆盖率达到186.0%。

  英国《银行家》杂志发布了今年全球银行排行榜,从税前获利来看,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和中国银行跻身全球最赚钱银行的前10强。

  “这并不表明,我们就已经比他们强了。”作为国内银行业国际化和多元化程度最高的中国银行行长,李礼辉面对这样的结果依然保持着职业的清醒。在他看来,我国银行业没有发生系统性的风险不等于没有潜在的风险,而国际金融危机时期我国银行业对发达国家银行业的反超主要是因为他们的失误,并非我们已经成为优秀。在未来世界经济格局可能发生深刻变化的形势下,中国银行业是否能够始终保持持续稳健发展,才是真正的考验。

  10月18日,十七届五中全会指出,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而“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必须始终坚持科学发展,并将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和各领域。

  李礼辉认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这也是商业银行面临的重大任务和发展方向。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发挥金融机构在现代经济中的核心作用,实现百年中行的历史新跨越。

  转变发展模式

  对于体量已足够庞大的中国大银行来说,追求规模效应是最终的发展模式吗?

  近期,中国银监会主席刘明康对银行业落实“十二五”规划提出要求,其中明确提出要防止银行业出现超越自身管控能力和监管实际的经营情况。这既可以看作是对新经济环境下银行业监管的需要,也可以视为对银行业转变增长模式的定调。

  事实上,对于银行业过去几年中依靠信贷规模“以量补差”的增长模式,再依靠市场融资补充血液,市场已经有所反应。

  2009年以来,上市商业银行业绩逐季走高的同时,其股价却持续走低,甚至接近了2008年“冰点”时期的估值水平。市场分析机构在为银行业绩叫好的同时,也不断在给银行“挑刺”。

  根据中国银行2009年年报,虽然去年中行各项贷款比2008年增长了近50%,但净利息收入1589亿元,比2008年减少了41亿元。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中行净息差较上一年下降了0.59个百分点,为2.04%。而中行去年利润增长仍高达26%,主要得益于资产减值损失下降和非利息收入的增长。

  今年以来,银行净息差开始逐渐回升,贷款规模又受到了严格监管限制。10月11日,央行要求部分银行将存款准备金率提高50个基点,时效为2个月。有分析认为,9月新增贷款投放过快是央行出手的重要原因之一。

  不过,贷款规模的限制似乎并没有对中国银行形成太大影响。到6月末,中国银行贷款余额达到5.4万亿,较去年底只增长了9.81%,净利息收入同比却增长了23%,至918.64亿元。受益于人民币资产规模的扩大和比例的提高,中国银行境内人民币净息差同比上升5个基点,达到2.23%。如果不是受外币市场净息差下降影响,中国银行的收益水平可以有更好的局面。

  受利率的市场化改革、宏观金融环境变化、信贷市场供求关系等因素的影响,国内市场目前较高的息差水平未来有可能会收窄。对于主要依赖利息收入的商业银行来说,这无疑会增加利润压力。

  应对的办法在于转变发展模式。“我们一直在说经济发展方式要转变,其实银行的发展模式也应该转变。”李礼辉强调。

  在他看来,银行发展模式转变的途径在于深化结构调整,加快业务转型,构建资源节约型的发展模式。主要包括:从资本的高消耗转变为资本的低消耗高产出;从个别业务市场领先转变为核心业务市场主导;从低水平价格竞争转变为高品质价值创造;从外置式的被动风险管理转变为内生式的主动风险管理;从网点服务为主转变为立体化全方位渠道服务;从行政化的人事管理转变为战略型的人力资源管理。

  从年初以来,中国银行进一步加快了结构调整和业务转型的步伐,并且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效。

  在资产结构方面,今年上半年,中国银行生息资产在总资产中的占比达到96.61%,其中,贷款在生息资产平均余额中的占比大幅提高7.31个百分点至57.84%。此外,人民币资产在总资产中的占比继续提高,为74.75%。这些无疑都增厚了中国银行的利润。

  从业务结构来看,今年上半年,中国银行在银行卡、手续费及佣金等中间业务的强劲增长的带动下,非利息收入达到410亿元,与净利息收入均衡增长,同比增长24%。在营业收入中的占比达到30.9%。“这个比例,在所有银行里是最高的。”李礼辉格外看重中间业务增长对中行的盈利贡献。

  关于中间业务,业界形成共识的一种看法是,中资银行中间业务不到20%的比重一直是个短板。竞争力较强的外资银行,其中间业务收入一般占到业务总收入的50%以上。如果排除息差收入这一主要业务,中资银行的竞争优势就会明显丧失。

  在过去五年中,中国建设银行的中间业务占比从7%上升到了22%;而工商银行在今年上半年,中间业务收入占总收入比重也上升到了20%之上。中间业务的迅速发展也是中资银行转型的一个必然选择。

  “我希望中国银行的非利息收入比重还能逐步提高,但外资银行非利息收入达到50%以上,需要依靠大量的金融衍生产品。”李礼辉认为,对于金融创新能力还有待提升的中资银行来说,短期内非利息收入要提高到这一水平并不现实。“现阶段,一个结构比较正常的商业银行为主的银行集团,非利息收入比重在30%-35%是比较合理的。”

  在李礼辉看来,未来中国的银行业保持净利润30%甚至40%的高速增长难以持续。“长期保持这么高的利润增长幅度不太可能,也不一定健康。但各个银行不一样,大银行的增速可能慢一点,小银行会跑得快一些。”

  一个或可作为参考的数字是:美国的商业银行在1935-2007年金融业高速发展的这72年中,其净利润复合增长率为9.22%。

  捕捉产业调整机会

  中国经济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沿着上升轨迹在运行。在李礼辉看来,中国经济这么多年持续、高速、健康的发展,是银行业务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