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发布时间:2010年11月05日 07:36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本报记者 王海平 南京报道
35岁的濮华现在很犹豫,他走到了人生的一个三岔路口:上海、江苏和浙江同时向这位留美博士伸出了橄榄枝。
“坦白说,三个地方都很好,难以取舍。”11月4日,濮华对本报记者表示。
濮华2008年在美国拿到了博士学位,后又进入美国高科技企业,2010年夏季准备回国创业,因为从事计算机和物联网领域的研究,他一下就成为了各地争相引进的对象。
无论向三岔口的哪个方向,濮华带来的项目都会得到地方政府和银行的支持而转化为可能的产业。
“十二五”前夜,人才资源争夺成为长三角各地的首要任务,沪苏浙三地几乎同时出台了各自的中长期(2010-2020年)人才战略。
而类似濮华等海外高层次创业人才则成为长三角地区对人才资源争夺战中争相引进的对象。三地也都纷纷推出了创业补贴、个税、住房、就医、子女上学等各种优惠
江苏人才新政
江苏对人才的高度重视早有传承,早在李源潮主政江苏时,就提出了“人才强省”战略,而施正荣及其创办的光伏企业“无锡尚德”成为了这项战略的典型案例,亦在全国引起轰动,成为各地争相效仿的对象。
2005年,江苏省委组织部牵头启动了海外高层次创业人才引进计划,省级财政每年出资1亿元引进100名高层次归国创业人才,每人100万;同时省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对归国创业人才的科技创新项目给予1000万左右的科技经费支持。2009年,省级财政出资已达4亿元/年,引进人数达400人/年。
在日前的江苏省人才工作会议上,江苏省委组织部副部长、省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赵永贤对本报记者表示,“江苏引进的人才目标在世界上。”
在此语境下,江苏出台了面向未来10年的人才规划纲要,将人才发展主要指标纳入“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作为各级政府的“一把手”工程,并下达了硬性指标。
江苏省委组织部副部长郭广银对本报表示,人才强省战略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社会工作人才等都属于此。
本报记者获悉,根据中组部部长李源潮的最新要求,全国各地都将建立健全人才发展统计公报定期发布制度。
赵永贤表示,江苏目前正在制定各地各单位人才工作量化考核办法,主要从规模、素质、投入、引进、培养、使用、载体、效能等八个方面进行考核。
本报获得的江苏省(2010-2020)人才规划纲要显示,从2011年开始,江苏将突破省市县三级建立人才投入资金机制,在全国率先扩大到省市县乡四级政府。其中,各级政府用于人才的专项资金,不得低于本级政府一般预算收入的3%,专项用于人才引进、培养、使用、奖励等。
2009年,江苏省级财政人才经费9.06亿元,占一般预算收入2.91%。赵永贤表示,到2015年,江苏人力资本投资总额占GDP的比重将达15%,接近日本和英国的水平。
而江苏省市县级财政人才投入考核试行办法也在制定中,将考核地方政府在财政人才支出增长率、经常性财政收入增长率、财政人才支出占一般预算收入的比例、全社会人力资本投资占GDP的比重、企业人才支出占销售收入的比重等5个指标。
沪苏浙争雄
本报记者注意到,“十二五”即将到来之际,沪苏浙三地率先公布的都是人才战略规划,显示出对人才资源的强烈需求。人才争夺战进入“白热化”。
本报记者获悉,根据中组部最新要求,各地将对人才战略进行统计,并定期发布。
其中,统计指标主要包括人才资源的总量、每万名劳动力中的研发人员、高技术人才占技能劳动者的比例、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占受到过高等教育的比例、人才资本投入占GDP比例和人才投入的渠道等6项。
江苏人力资源研究学者张健分析认为,若按照人口基数和增长幅度,考察沪苏浙三地的中长期人才规划内容,上述指标都趋于平衡,“在优化人才工作环境、创新人才工作机制上也各有创新措施,不分上下。”
而从上海人才中长期(2010-2020年)规划看,为配合“两个中心”的建设,更加强调国际型人才,提出了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达到53%和在沪常住的外国专家达到21万人等领先于江苏和浙江的目标。
浙江的人才规划则将重点放在了“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两项转型发展重点领域急需的紧缺人才,使得人才素质的提升与人才均衡领域能领先长三角。
江苏省委组织部副部长赵永贤向本报表示,江苏引进的人才的范围瞄准美国、日本等国家,要求硕士以上,并强调人才与重大新兴产业的耦合。
在张健看来,三地的人才战略中,上海提出利用浦东建设人才试验区,其“先行先试、大胆创新”的口号可能会占据较大的优势,“比如探索试行技术移民制度,这对吸引国际人才有着很大的吸引力。
以上海规划看,浦东人才试验区中,人才薪酬、人才管理、人才激励模式和人才发展制度及机制创新方面或有较大突破。
浙江省社科院的一位学者向本报表示,海外归国创业都将是民营企业,而浙江的基础和经验是最发达和成熟的,“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关系向来厘清,所以浙江的企业更容易做大做强。”
张健认为,就一般创业而言,沪苏浙三地吸引力大致相当,但对高层次的人才吸引上,上海的优势明显,未来三地的竞争应该在人才评价发现、选拔任用、流动配置、激励保障等方面展开,但最为关键的是“如何更好保护创业的财富、安全和知识产权。”
事实上,对江苏而言,眼下最重要的莫过于创新“金融环境”。根据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的一项调查,科教发达的南京市,每年金融、财经类毕业生约有2/3流进上海和浙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