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发布时间:2010年12月08日 08:58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东方早报
权威声音
据新华社北京12月7日电 像是一场特殊的拔河比赛,绳子的一端是频频发力的楼市调控政策,另一端是多元的房地产市场。
以时间为坐标,从1月到4月再到9月,从限贷、限购到限外,从信贷、税收、住房保障、土地等,政策出台之密集,动用的政策工具之多前所未有。
终场号音还未吹响,楼市调控再陷僵持阶段。进入9月,房价环比再度增长,调控任务仍繁重。“房价就像一滴松油,看着会跌就是跌不下来。”供职于北京一家金融机构的刘晓莉说。
住房城乡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这样描述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房地产市场变化的走势,从量价齐升到量跌价平,再到量价齐跌,现在又回到了价平量低。
面对当前量低价平,甚至一些地方房价上涨有卷土重来危险的新趋势,房地产市场调控仍需深化。
似曾相识的一幕似乎在上演。
每次调控政策出台,就会带来一段时期的观望,然而经过几个月的调整,房价依然在高位徘徊,购房者预期发生变化,再次涌向市场,房价随着成交量的上升而反弹。能否不让旧有的局面重演,关键在于对一些新老问题能否有突破性的解决:
——住房保障滞后,大量需求只能在商品房市场释放,调控腾挪余地小。
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称:“过去过多用市场化的办法解决住房,现在看是不完整的,特别是我们这么大的国家,收入分配差距比较大,把住房基本民生职能完全交给市场是不应该的。在完善和保障民生的前提下,才能用市场化的办法来发展房地产。”
——“土地财政”仍是一些地方政府增收的主要手段。由此带来楼市调控的尴尬局面,一些地方政府总能将调控政策从“百炼钢”化为“绕指柔”。
——国内外多重因素交织,调控难扼房地产业“资金”咽喉。
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表示:“今天房地产问题是深刻的体制问题,需要着眼于经济发展和改善民生综合考虑。”
前不久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尽管只有短短的13个字,但对于房地产市场而言分量极重。
“需要制定一个低收入者住房的保障比例且长期执行,可以稳定低收入者的预期。”住房城乡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秦虹说。
更多的人开始思考如何定位房地产业的功能和属性。城镇化推进中,房地产市场对一国GDP增长的贡献度会日益提高,其支柱产业的地位凸显。但是,它更应发挥改善民生的作用,支柱产业不能成为不调控的理由。
市场的健康发展,需要制度建设。秦虹说:“短期内大规模地增大土地供应有利于缓解市场供求紧张关系,但如能建立一个及时反映市场需求变化的土地市场制度,将使市场调节更为有效;通过银行窗口指导控制对房企的贷款规模是执行信贷政策的重要手段,但建立一个能让企业自我承担风险的房地产金融制度更为合理;强制性的行政干预市场,不如建立一个能够自动调节住房资源占有和收益分配的房地产税收制度更为公平。”
改变以投资带动经济增长模式,消除“土地财政”魔咒,拓宽民间投资渠道,加快推进房产税试点,从制度入手推动楼市调控走出“调调涨涨”的怪圈,就会实现群众住有所居的目标,为经济发展提供可持续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