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 包兴安
控通胀是“十二五”重要的政策目标。刚刚过去的几周,是物价调控的“攻坚期”,稳定蔬菜价格是各地的一大发力点。笔者认为,稳住物价有利于稳住民心,而民心稳定对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为稳定物价,国务院办公厅11月20日通过发布《国务院关于稳定消费价格总水平保障群众基本生活的通知》(“国十六条”)开出涉及16个方面的“药方”。中共中央政治局12月3日召开会议,明确要加强市场保障和价格稳定工作,落实“米袋子”省长负责制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完善市场调控预案,继续整顿和规范市场价格秩序。中央高层对稳定物价控制的力度和决心可见一斑。
而诸多数据显示,随着秋粮大丰收,粮食价格趋于稳定,与此同时,农副产品的价格调控也初见成效。
商务部披露的食用农产品价格监测也显示,物价出现近半年来首次下降。国家统计局发布的《50个城市主要食品平均价格变动情况》显示,上月下旬,大白菜、油菜、芹菜、黄瓜等蔬菜价格比上月中旬下降7.4%到11.8%不等。
国家发改委价格监测中心监测6日发布的数据也显示,12月1日,全国主要农产品批发市场24个蔬菜品种综合平均批发价比上期(11月24日)回落10.07%。其中,部分大路菜价格平均降幅在15%左右。肉、禽、蛋价格也基本保持平稳。这些数据说明,调控措施初见成效,蔬菜、棉花价格环比回落。
尽管当前物价上涨尚在可控范围,并未出现严重通胀,但从长期看,通胀压力仍将持续存在,对于通胀预期的管理不容松懈。
笔者细读“国十六条”,发现主要有三个要点,一是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加大农产品供给,从根本上缓解物价上涨问题;二是降低农副产品流通成本;三是积极稳妥推进价格改革,从体制上重新进行利益分配。这三点,都抓住了物价上涨的实质,那就是供给不足,利益分配不均。
理性地看,“国十六条”为稳定物价、保障民生提供了便捷通道,短时间内应该会有一定成效。为此笔者建议,要让“国十六条”发挥应有的力度,还需付出更多努力。
众所周知,通胀终究是一个货币现象。回过头看,为了应对金融危机,我国信贷投放增长速度较快,大量的货币投放,最终逐步反映到目前的物价上来。为此,根治高物价应该回收货币。今年,央行不但连续5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还动用了加息手段,明年货币政策也从适度宽松重回稳健导向。
除了央行捂紧“钱袋子”,保证经济增速同样至关重要。要把工作重点转到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上来,要进一步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同时,各地还应尽快建立物价上涨与低保标准挂钩机制,低保补贴标准的涨幅应该等于甚至高于物价涨幅;合理控制工资与物价螺旋上涨的节奏。
总之,可以采取奖励政策,鼓励本地、外地菜农供应蔬菜。只要商品供应充足,价格稳定,老百姓对涨价的心理预期就会大大降低,囤积心态也会随之调整,通货膨胀压力自然就会小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