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经济台 > 财经资讯 >

“卫星时刻”夸大中国追赶力

发布时间:2010年12月09日 09:41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近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在一次演讲时十次提到中国,他列举中国在科研、教育等领域取得的领先于美国的种种成就,并以1957年前苏联发射人类首枚人造卫星作比,称美国人正迎来新的“卫星时刻”,必须加强对基础设施、科研创新和教育的投资,否则美国在未来的竞争中有落后的危险。

  目前中国的繁荣能够得以延续的前提条件,是中国成为未来科技创新的世界中心。不过,美国精英阶层仍然严肃对待中国在各个领域的挑战,这可以称之为“经济冷战”。

  相比美国,中国能够调动一切资源进行会战的制度成为优势。中国政府目前矢志推进创新并投入大量资金,在刚刚公布的文件中,中国准备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在2011~2015年间要实现24.1%的年均增长速度,2016~2020年要实现21.3%的年增长速度。据说,中国或将投入10万亿元用于发展七大新兴产业,而美国正在陷入长期的财政赤字危机。

  中国的教育,有赖于家庭重视教育的传统和政府的投入。经合组织(OECD)近期对多个国家中学生展开的能力测验显示,上海和香港的学生分别位列第一、第四,在全世界处于领先地位。此外,汤姆森路透集团近日发布的一份知识产权分析报告预计,到2011年,中国将在专利活动中居世界领先地位,年度专利申请总量将超过日本和美国。

  这些信息描绘了一个聪明的民族正在将大规模的资金投入到教育和科研当中,让科技领先的美日德等国心生嫉妒和恐惧。但这或许并非事实。中国虽然有了成熟的高铁并制造出大型飞机,但不过是系统性组装的结果,核心技术仍然来自国外;计算机尽管成为世界最快,但中国电子产品控制系统中的芯片80%以上仍依靠进口,这体现出的是组织能力而非创新。

  创新的土壤需要自由的研究环境、高效的管理水平以及资金投入等综合性要素。尽管中国可以集中资源,但是技术研发主要依靠事业性的科研机构、大学以及中央企业,而他们大量的官僚作风与工作效率低是公开的秘密,不断有海外归来的学者抨击这一行政主导下的科研体系。而且在中国,创新正在成为政绩的一部分,这激励了中国专利数字的大规模攀升,但很多是垃圾专利;为了晋级或者获得项目,有些科研人员或教授不得不抄袭论文来取得资格,从而出现某些创新的“学术泡沫”。

  的确,中国人有聪明的头脑,而且中国留学生或华裔研究人员在美国取得引人瞩目的科技研究成为象征,并得出“中国的天才比美国人口还多”的印象。但是,中国一些僵化的教学方式和落后的课程,教育出来的人才经常缺乏创造性思维,知识实用不强。

  这就像中国的体育现状一样,通过个人努力和拼搏的项目容易拿到个人冠军,而集体项目如足球,中国似乎无法进步。这和科学研究一样,中国人虽然勤奋而且有天分,但科研是一个集体项目,需要土壤。所以,我们认为,现在不是美国的“卫星时刻”,而是中国必须摆脱低端制造与基础设施投资拉动的发展模式,如果不能实现产业升级与科技创新,中国的发展能力将日渐萎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