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经济台 > 财经资讯 >

城市改名得失互见

发布时间:2010年12月14日 01:36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中国经济周刊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裴钰

  近日,湖北省襄樊市更名为“襄阳市”,又一次为“城市更名运动”推波助澜。

  “襄阳”作为行政区名,源于西汉初年设襄阳县。1983年10月,襄阳和樊城合并,称“襄樊市”;如今,又改回“襄阳市”(地级市)。

  城市更名,古已有之,但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城市更名运动”呈现出全新的特征——围绕文化旅游的主题,风景名胜地纷纷华丽变身:以风景名胜、特别是世界遗产作为城市名称,并从县、乡级层面逐步上升到地市级,30多年来,愈演愈烈。这在中国历史上还是第一次。如:湖南大庸市改为张家界市,四川灌县改为都江堰市,福建崇安县改为武夷山市,四川南坪县更名为九寨沟县,云南中甸县改名为香格里拉县。

  地方政府搞更名运动,主要有两大动机:第一,区域经济发展的动机。地方政府热盼通过更名,力推旅游产业转型和升级,这是一种积极主动的现代旅游意识。比如,泰国著名的海滨度假胜地芭堤雅市,前身是个小渔村,由于芭堤雅海滩而闻名于世,泰国政府为了大力发展度假旅游,特设“芭堤雅市”。第二,地域文化塑造的动机。通过更名,积极传承地域文明,构建区域核心价值观。比如,1990年,湖南将湘潭县辖属的韶山区,撤区设市,更名为“韶山市”(县级市),塑造当地“毛泽东故乡”文化。

  此次襄樊更名为襄阳,则是把两方面融合在一起,既利于塑造地域文化价值观,放大区域文化影响力,又能从根本上促进本地旅游业发展。“十一五”期间,襄樊(阳)优先发展以隆中为龙头的三国文化旅游区,规划面积209 平方公里,今年预计接待旅游者100万~150万人次,旅游收入达到8亿~10亿元,计划最迟到2013年,襄樊(阳)把古隆中打造成国家5A级景区。如此,“襄阳”无疑是最有力的区域文化品牌。

  但城市更名也有基本原则,即专名要专,要符合文化传统。建国以来,城市更名亦有失败的个案。

  山东省泰安市之名,取“泰山安四海”之意,1958年6月曾改称“泰山市”,但是,泰山方圆426平方公里,山体主要分布在济南、泰安、长清和莱芜,只是其主峰位于泰安,因此,“泰山市”专名不专,同年12月又改回“泰安市”。

  再如,湖北荆州1996年前为“荆沙市”,取“荆州”和“沙市”的第一个字,现已恢复古名“荆州”。这种简单合并的更名方法并不科学,既切断了地域历史,也失去了区域的文化品牌效应,世界各国设计地名也极少采用这个方法。

  由此可见,襄樊(襄阳+樊城)更名为襄阳,也是事所必行。

  其实,风景名胜地更名的成败关键,并不是其文化内涵的追溯,而是处理好风景名胜地和旅游依托城市的关系。

  以尼亚加拉瀑布为例,其依托城市是纽约州的布法罗市,该市是铁路、公路和航空的枢纽,是游客前往瀑布区的交通中转站,但布法罗并没有更名以贴合尼亚加拉瀑布,而是瀑布脚下的小镇更名为“尼亚加拉瀑布城”。由此可见,更名地区宜专不宜杂,宜小不宜大;此外,依托城市应维持自身名称的固定性和延续性,不必更名,以避免交通混乱,辨认不清。

  笔者认为,对此次襄阳更名,不必盲目批判,也不必盲目赞扬。城市更名仅仅是提供了旅游发展利好、便于招商引资的可能性,对今后的发展收益影响较小。即使城市不更名,也能促进本地旅游业发展。

  更为关键的是,城市更名和区域经济的发展并不存在着必然的联系。比如,黄山市的更名引起较大争议,但其辖区的上市公司黄山旅游(SH.600054)在2009年,营业收入约为11.28亿元,净利润约1.6亿元。2006年—2009年,黄山旅游的营业收入年均递增9.4%;其净利润年均递增7.57%,真正做到了又好又快发展和优化保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张家界市的更名争议较少,但张家界旅游(*ST张股)由于资本市场经营不善,在2009年,净利润约-4136.6万元,公司资产负债率109.98%,流动比率0.091,速动比率0.088,连续两年巨亏,面临退市。

  襄阳更名是积极的,但更名之后怎么办?

  2009年襄樊(阳)市三次产业结构比例是16.7:47.9:35.4,其第二产业增加值575.32亿元,同比增长19.9%,是典型的工业城市。全年接待入境旅游者3.67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只有1571.58万美元,接待国内旅游者993.21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60.94亿元。

  由此可见,襄阳旅游业尚处于较低层次,其结构性的矛盾远远不是更名即可解决的,关键还是要靠当地切实提升相关企业的治理水平,以及通过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强力带动地区社会服务业的发展,提升服务业发展的层次和质量。

  本文系《中国经济周刊》专栏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