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 本报记者 李木子
“稳健”之下如何确保流动性合理充裕?
货币政策基调由今年的“适度宽松”转变为明年的“稳健”。专家认为,货币政策转稳健后也需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员易宪容说,2008年9月爆发金融危机之后,我国采取比美国更强有力的财政救市政策,货币政策从“从紧”突然转变为“适度宽松”,银行存贷利率全面下调、信贷规模放松、按揭贷款利率过度优惠等。
在这些政策引导下,2008年11月到2009年12月的14个月里,银行信贷增长了近11万亿,比2006年-2008年的信贷增长总和还多(为10.52万亿元),比2005年之前5年的总和还多。今年预计信贷增长7.5亿元。
“2010年是中国货币政策归于稳健,未来M2增幅将在14%~16%。”在第二届中国阳光私募基金峰会上,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吴晓灵在作《2010年金融形势分析》报告时表示,“ 目前中国的货币处于超发的状态。”吴晓灵表示,2001~2003年间,中国M2增速为16.6%,GDP增速为9.8%,CPI增速为1.4%,M2增速超出GDP增速与CPI增速之和5.4个百分点;2005~2007年间超出2.8个百分点。2008年到2009年,超出9个百分点;2010年政府预计M2增幅为17%,但11日公布的最新M2数据,已经超过17%,达到19.5%。在未来,消化超发货币、回归稳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吴晓灵表示,在现有的国际货币环境下,对冲银行间多余的流动性是实现货币供应目标的关键。
而东北证券上周日发布研究报告称,市场流动性仍将比较充足,明年M2增速目标将在16%左右,信贷控制在6.5-7万亿元人民币。在此目标下,2009和2010 年货币超发导致的市场流动性仍过剩1.5万亿左右,所以市场流动性依旧充足。
在易宪容看来,稳健的货币政策并非信贷的全面收紧,而是让信贷增长回归到一个正常的增长水平(如1998年-2007年),既要管理好过剩的流动性,也要以信贷促经济增长,以信贷促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经济结构调整及为经济持续发展提供动力。“只有这样才能加强对金融市场的流动性及风险管理、弱化系统性风险的累积、保持金融体系稳定,并让物价水平回归到正常水平。一句话,稳健的货币政策就是要让非常时期的非常货币政策回归常态。”易宪容说。
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副所长何德旭认为,导致货币政策发生转向的原因是多方面复杂的。他认为,对货币政策进行调整的依据是十分充分的,这是根据国内外经济和金融形势的变化,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经济体制改革、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以及应对复杂局面要求而作出的谨慎的、客观的、务实的决策。特别是针对国内通货膨胀预期日益强烈、全球流动性泛滥的严峻形势,必须及时对货币政策进行调整。
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徐明棋表示,国际金融危机后,在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支持下,我国经济不仅率先在全球复苏,而且迅速恢复了相对快速的增长,今年前三季度的GDP增幅高达10.6%。与此同时,通货膨胀预期压力在逐月走高,今年10月份CPI的同比增幅已经升至4.4%。尽管引起物价上涨的因素有很多,但是流动性增长过快的因素是不能忽视的。从经济政策的逆周期特性来看,当经济增长走高,通货膨胀压力加大后,保障经济增长就不再是重点和首要的目标,货币政策就应该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进行调整。因此,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转向“稳健”的货币政策是十分必要的。
徐明棋表示,稳健的货币政策,最关键就是要把货币供应增长率调整至“正常”水平。稳健,也就是中性的发展,不能因为回归稳健就认为是货币政策紧缩,此时的经济发展对货币的需求,不同于金融危机背景下的经济复苏。货币政策转稳健,也是保持货币金融环境的相对稳定,借以稳定全社会的预期,并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改革和其他宏观调控手段的实施赢得时间和创造适当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