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经济台 > 财经资讯 >

时评:何妨换个思路降菜价

发布时间:2010年12月14日 11:48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东方网-文汇报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编辑同志:

  这几个月来,大家普遍感到手中的菜篮子越来越沉。媒体在调查分析菜价飙升的原因时发现,菜农和长途贩运商并没有多挣到多少钱,而从蔬菜批发市场到菜场,短短几公里的距离,蔬菜价格相差巨大,多的甚至涨了一倍有余。这被媒体称为菜价“最后一公里”现象。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这个现象?主要由于菜场分布不合理、摊位费用太高、管理欠缺等等。为此,甚至有人提议重新开放马路菜场。这些年政府努力整治马路菜场,好不容易将街头巷尾的菜摊统一迁入了室内,走回头路绝不是明智之举。

  其实摊贩经营规模太小,也是菜价飙升的重要原因之一。记得计划经济时代,一个区所有的菜场(菜店),统一到郊区批菜,缺点暂不论,优点是具体到每个营业员卖菜数量多且效率高。如今市场上卖菜的基本都是个体菜贩,他们人数众多,每人各自一早到近郊的副食品蔬菜批发市场,运回数量有限的百来斤菜。每天要在这有限的数量里,赚够一家人的生活费,包括衣食住行,开门七件事,小孩的教育费用等等,这“最后一公里”菜价焉能不贵?

  蔬菜是百姓生活的必需品,目前各级政府已经想了许多方法稳定老百姓的菜篮子,政府要让老百姓得益,不要忘记起早贪黑的菜贩也是老百姓。如何千方百计把“最后一公里”菜价降下来。我认为,在降低甚至减免菜场各种摊位管理费用的同时,应该鼓励他们适当扩大经营规模,跑量为主,薄利多销。另外,有条件的街道里弄,可以多开办几家社区便民蔬菜商店,政府在政策上可以积极开绿灯,用免除税收,甚至补贴租金给店主(菜贩)等办法。这两年笔者在市中心的一些弄堂小区就看到,有不少这样的小店出现。这些菜店的特点是营业时间长,品种多,老年人购买方便。另外,由于是近邻,老板买卖公平,居民也相对放心,这样食品的安全性也容易保证。到了夜里,店堂又变成了住家,这方面经营者又节约了租住房的成本,降低菜价就增加了可能性。窃以为,政府扶植发展社区菜店,从长远来看,对于稳定菜价,作用不可小视。

  叶建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