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经济台 > 财经资讯 >

时评:短缺要比涨价更危险

发布时间:2010年12月14日 16:03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金羊网-羊城晚报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短缺”要比“涨价”更危险

  □吴 江

  食用油价格不能上涨,但是作为原料的进口大豆价格却依然保持高位,由于无利可图,黑龙江一些油厂开始选择停产。与此前国产大豆价格高企,食用油生产企业收不到大豆而遭遇停产情况不同,这次却是因为食用油价格下滑。(《第一财经日报》12月13日)

  看来,对于发改委“不涨价”的招呼,食用油企业尽管并未一口回绝,但似乎也并未买账,不仅如此,当食用油企业以“停产”的方式来回应“价格不能上涨”时,价格或许是暂时不涨了,但短缺甚至断货恐怕也将不期而至。同样的断供现象也出现在了限价的流通销售环节与生产商之间。限价却导致断货的结果,不仅消费者难以接受,发改委或许也始料未及。

  不过,假如把板子继续打在这些一毛不拔,不肯让利的“奸商”们身上,恐怕也未必公平。事实上,对于商家而言,当然需要在商言商,假如生产意味着亏损,生产越多意味着亏损越大的话,如此赔本赚吆喝的买卖,当然不能指望商家们还乐此不疲。而类似因价格管制而导致的短缺,公众其实并不缺乏经验,计划经济时代的商品短缺,就是个典型的例子。

  按理来说,真正意义上的限制物价,其实并不是头痛医头的限价,而更应从供求关系上着手,一方面对于此轮由于货币流动性过剩所导致的过度需求,理应对症下药地收紧流动性,另一方面,则应该通过相关政策加大供给。相形之下,“禁涨令”所导致的供给紧缩与短缺,恰恰是在反其道而行之。

  经济从来有其自然规律,当价格背离了市场规律,本该由供求关系来决定的价格却被人为限制,最终其实只能颠因倒果并导致扭曲的供求关系。无视生产企业的成本,简单地以“禁涨令”来应对市场之力,最终反而减少了供给,导致短缺和断货,从而进一步增大供求矛盾,加大物价上涨压力。从这个意义上说,“禁涨令”不仅无助于物价的回归,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说是在给当下的高物价忙中添乱,火上浇油。无论是对基本民生,还是对实体经济来说,“短缺”其实要比“涨价”更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