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发布时间:2010年12月15日 01:16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在“十二五”即将开局前的这个冬天,三晋大地迎来了一份温暖的政策大礼。日前,山西省获批成为“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取得在资源改革转型领域的“先行先试”权。
许多媒体报道的重心,都落在了这是我国第一个全省域、全方位、系统性的国家级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上。比之此前的八个综改试验区,山西以全省之域成为试验田,固然是一个新闻点,但更需要解读的,恐怕还是山西综改背后的苦衷与一个资源依赖型经济的试图突围。
山西是厚重的黄河文化的主要代表之一,也是一个资源大省。本报昨天的报道称,作为中国煤炭资源大省,2009年山西原煤产量6.15亿吨,占全国的20%以上,首次居内蒙古之后位于全国第二。新中国成立60多年,山西生产原煤约120亿吨,其中约有四分之三贡献给了全国。
就是这样一个资源大省,在2008年上半年成为全国唯一一个经济负增长的省份。2009年,山西经济的增长速度在全国垫底,“以煤立市”的城市已经出现资源枯竭,后续发展乏力。其关键原因,与山西经济对资源的过度依赖密切相关。某种意义上说,山西经济确实是陷入了“资源诅咒”的陷阱中,拥有富饶的自然资源,却不得不承受着“富饶的贫困”。
在这个意义上,山西经济试图突围,试图通过综合配套改革的试验,走出一片新的天地,可谓是被逼出来的转型。根据山西官方公布的消息,目前,山西GDP能耗2倍于全国,万元GDP耗能和二氧化硫排放相当于全国平均数的2倍以上,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破坏。同时,山西1/8面积因采煤被挖空。可以看出,一个中部省份的求取经济发展之路,背后代价是如此沉重。
通俗一点说,山西的发展,离开不了煤,但又不能仅仅依靠煤。“一煤独大”的经济结构,不仅缺少可持续性,也成为制约山西未来发展的重要瓶颈。应该看到,高强度的煤炭开采,虽然造就了一些煤老板缺少底蕴的风光,但并没有给居民带来整体富裕。山西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都排全国20位以后,便是例证。
从全局角度看,山西获批“综改区”,也是对局部区域的一种补偿。山西的问题,不只是一个省的经济问题,而涉及到国家大盘子在不同区域之间的平衡与协调。当然,山西也是中国经济的一个样本。这个样本有其特殊性,更有其普遍性。特殊性在于,这是比较典型的资源依赖型经济;普遍性则是指,高耗能、高污染的经济发展模式,并非山西独有,而是一个全国性的问题。
毫无疑问,山西经济必须突围,不突围就会继续落入“资源诅咒”的陷阱。从山西综改区的内容来看,其背后的关键词主要有两个:一是转型;二是改革。山西经济要想真正改变“富饶的贫困”,需要重新寻找发展方式。转型不易,但山西又必须转型,否则别无出路。
在酝酿了两年之后,综改区的获批,对于山西来说,无疑是一个重大的政策利好,也意味一个重大战略机遇期来临。很多人都说,山西得到了一个含金量最高的“经济特区方案”,此言不虚。政策的巨大优势,有助于山西改变“一煤独大”、“四柱擎天”的产业格局,进而谋求新的发展空间。
这其中的关键,是山西当借助中央赋予综改区的政策礼包,稳健转型,强化改革——在采气权改革、土地置换等方面实现突破,同时,综改区所包含的行政体制改革,也应当敢为人先,以求改革释放的活力来激发山西经济发展的动力。调结构、扩内需,都是区域经济的发力点所在。
然而,光有政策是不够的,政策并不是最关键的力量。山西的综改要获得成功,转型想要获得突破,必须进一步呼唤企业家精神,必须在体制层面、思想层面进一步解放,并借助政策东风,实现真正的突围。
概言之,山西是国内资源依赖型经济的样本,赋予“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可谓十分切题。如何从“一煤独大”转变为更具可持续性、更有活力的产业结构,山西任重道远。其实,就转型的艰难而言,山西如是,整个中国经济亦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