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经济台 > 财经资讯 >

华能新能源IPO折戟 暴露新能源扶持过度效应

发布时间:2010年12月15日 07:04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李毅

  内地新能源企业雄心勃勃赴港IPO的计划,日前被市场寒风“吹弯了腰”。

  原定12月16日在香港联交所挂牌的华能新能源(00958.HK),由于认购不足,已决定推迟其IPO计划。而紧随其后上市的大唐新能源(01798.HK)目前是接近足额认购。

  业内专家指出,长期阻碍风电企业发展的电网并网问题,以及境外投资者对风电等新能源概念的看淡,可能是华能新能源折戟的直接原因,而风机市场规模瓶颈的来临与扶持过度带来的负面效应,则是深层隐患。

  规模瓶颈凸显行业痼疾

  对于华能新能源IPO折戟,部分市场人士并未感到惊讶,他们认为,国内风电行业发展中遭遇的“规模瓶颈”,将使电网并网等行业固有问题暴露无遗。恰逢这一时机冲刺IPO的企业只能抱憾“生不逢时”。

  新疆金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002202.SZ,下称“金风科技”)战略总监周彤向《第一财经日报》表示,对于华能新能源这样的风电运营商来说,对应标杆电价的“度电成本”才是决定企业收益以及投资与否的主要判断因素。但目前令市场担忧的是,中国风电场的建设速度正在放缓,行业成长中的“规模瓶颈”来临。如此一来,国内风电行业无论是开发还是制造的龙头企业都会遭受影响。对于华能新能源这样的运营商来说,“度电成本”上升则会成为必然。

  同时,随着电网并网的核准要求愈发严格,风电业传统痼疾也随之凸显。周彤告诉记者,电网对风电的接收非常苛刻,迫使风电场发生“弃风”等现象。中投顾问能源行业首席研究员姜谦也表示,“弃风”是中国风电整体发展水平较低的表现,中国风电发展只是在装机容量、风电设备制造等部分环节上超前,并网标准等软指标还非常欠缺。

  然而,在风电行业飞速发展阶段,这些隐患、痼疾并不为人关注,“那时资本市场只关心发的电能否接入电网,能接入多少,接入的这部分能有多少盈利。”周彤告诉记者,“一旦发展放缓,这些痼疾就暴露出来了。”

  她表示,原来中国风电产业还未发展到规模瓶颈,行业上限还未表现出来,每年新增装机容量都是高达80%左右的惊人数字,而现在每年新增装机容量只有5%到9%。但尽管如此,每年1300万千瓦的实际增长量也比欧洲多出很多。“这是因为盘子大了、基数大了,放缓也是正常的,但这就无法再勾起资本市场的兴奋点,他们要的是火爆增长、再增长。”

  扶持过度暴露负面效应

  另有行业人士认为,华能新能源IPO折戟也暴露了中国新能源发展中扶持过度的负面效应。

  中国能源网首席信息官韩晓平认为,政府有关部门在新能源产业发展初期进行适度扶持是必要的,但如果过度,就会使企业形成政策依赖,一旦环境变化,就可能出现问题。

  周彤也认为,风电在国外并不是新东西,资本市场的整体兴奋点主要在于高速发展的中国经济,而非风电等新能源产业本身。境外投资者也想借新能源产业的高速增长搭上中国经济的快速列车。

  然而,从2010年开始,特别是第四季度出现的一系列政策变化,令长期依赖政策扶持的风电企业出现发展放缓。例如,今年发改委开始要求每省上报的新增风电项目要先获得并网资格,才能通过核准。“前些年虽也有要求,但没这么严格,有些企业可以先建起风电场,同时等待并网的批条,但今年不行了。”周彤告诉记者。

  另外,目前国家可再生能源的补贴只针对有并网批条的风电企业,这对风电运营企业造成了较大影响。由此,部分境外投资者认为,该行业已进入了和西方国家类似的“低速平稳发展阶段”,而不是高速增长期,他们对中国风电业的追捧可能就此告一段落。

  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施鹏飞对上述观点表达了不同意见。施鹏飞认为,当前中国的政策环境是非常有利于风电运营企业发展的,政策为华能新能源这类企业提供了以下利好:设备价格快速下降,从而降低运营商成本;增值税改制以及通过规定四类风资源区从而确定的四大标杆电价,令发电企业终于获得了固定电价。上述因素应当会让境内外投资者“心中有底”,而不是相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