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经济台 > 财经资讯 >

银行理财产品频现不等式

发布时间:2010年12月15日 15:20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投资与理财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文/《投资与理财》记者 王超凡

  加息后,多家银行上调新发产品的收益率,是否足以抵抗通胀?黄金和农产品大涨后,买结构性产品也能大赚?……本刊为您解读,看看银行这个理财“顾问”,有多少“不对等关系”没告诉你。

  产品收益率上涨≠能抗通胀

  高收益产品的匮乏是银行理财产品难以抗通胀的硬伤。近期银行新发产品虽然提高了收益率,也只是“杯水车薪”而已。

  今年首度破“4”的CPI,使得抗通胀几乎演变成一场战役。现实是,许多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率难以跑赢通货膨胀。

  自今年7月银监会大力整肃银信合作产品以来,以高收益、低风险著称的信贷类产品的发行量逐月萎缩。

  结构性产品作为银行的另一类高收益产品,发行量也日趋减少。进入11月以来,每周的发行数量不超过5款,一般都为两三款,与今年年中,特别是五六月份的鼎盛时期相比,大幅缩水。

  高收益产品发行数量的冷清,直接导致了新产品整体收益被拖累。

  据金融界网站金融产品研究中心统计,在11月发行的结构性产品中,已公布预期收益的20款产品里,有12款预期收益率低于4%,最低的仅为1.34%。

  一方面高收益产品缺席,另一方面,银行虽顾及了“加息”的情况,提高新发产品收益率,但提升幅度却又很不“给力”。

  黄金和农产品涨≠相关产品收益高

  设计看涨、看跌或者设置波动区间,再加入更多的复杂结构,恰恰阻碍了产品获得高收益。

  今年,黄金和农产品价格飙涨,而部分挂钩黄金和农产品的银行理财产品,所获收益却赶不上前两者的涨幅。

  这种不对等关系——挂钩资产涨≠产品收益高,常见于结构性产品。这类产品的收益水平,取决于挂钩资产与产品收益计算条款的相关度,相关度越高,产品的收益水平越高。

  设计看涨、看跌或者设置波动区间,再加入更多的复杂结构,却成为获得高收益的障碍。例如,大多数产品会设定提前终止条件,一旦触动该条件,这款产品就会提前终止,如当基础资产波动幅度大于20%时,产品将自动终止。而此时,挂钩标的上涨带来的收益可能已经远远高于相关产品的收益了。

  产品发行多≠收益能力强

  中资银行在产品发行量排行榜上,一直占据显眼的位置,而在到期收益排行榜上却并不耀眼。

  普益财富最新发布的今年7月至10月《银行理财能力排名报告》显示,中资银行占据产品发行量排行榜的前50名,而收益能力排行榜上,四大国有银行则入不了前5名。

  今年第三季度,股市向好,大宗商品涨势凶猛,给挂钩股市和大宗商品的结构性产品带来较高收益,正是沾了这样的光,外资银行的收益能力排名才比较靠前。

  中资银行设计复杂产品,诸如结构性产品,时间上起步较晚,经验相对较少,如果仅凭借产品收益率的话,从数据上确实一时无法与外资银行抗衡。

  而从收益能力、风险控制能力和发行能力等多个角度考察,7月至10月,理财能力综合排名前十的银行为光大、民生、招行、工行、中信、深发展、中行、交行、兴业和华夏银行。

  预期收益高≠赚钱多

  预期收益率往往以“年”为单位计算,理财期限较短的,折算下来的实际收益率也许很低。可以说,银行给出的预期收益率是经过“美容”的。

  产品说明书中所标示的预期收益率,均为“年化收益率”,即把理财产品的日收益率、周收益率、月收益率换算成年收益率来计算。它是一种理论收益率。银行出于使宣传单吸引人的目的,往往会倾向于使用那些看上去较高的年化收益率。

  比如,某产品的年化收益率为3%,你购买10万元该产品,那么该产品1年后到期的实际收益为3000元。如果该产品期限是1个月,那么3000/12个月=250元,才为投资者购买该产品的实际收益。

  目前,大多数银行主打6个月以下的短期理财产品,这些产品标示的年化收益率也往往能达到2%,甚至3%以上,但实际折算后可以发现,此等年化收益率水平下的产品,经过一个投资周期后,1万元平均只能获得30元以下的收益。

  另外,有的产品要扣除费税,更会产生实际收益低于预期收益的情形。外币理财产品还会有汇率风险,就算到期实现了预期收益,但投资币种汇率水平的大幅波动,也会导致产品的实际收益和预期收益出现偏差。

  可见,大多数情况下,预期收益率只是一个“画饼”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