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经济台 > 财经资讯 >

区政府融资贷款500万元 小企业获养料销售破亿元

发布时间:2010年12月16日 00:31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汉网-长江日报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记者 黄莹 通讯员 欧新梅 王慧红

  本报讯一家名不见经传的中小型科技企业,在今年一年内销售额增长50%,突破了1亿元。昨从武昌区获悉,这家企业今年的丰收,有赖于政府的一份特殊“养料”——500万元的融资贷款。

  据了解,开特公司是一家武昌现代服务业孵化基地的中小型科技企业。今年上半年,武昌区政府提供了500万元科技担保资金融资贷款,供其进行科技研发。

  不到一年的时间,该公司取得了骄人成绩:获得实用新型专利授权12项,1项软件著作权;销售收入增长50%,年销售额达预计1.2亿元,首次突破亿元大关。同时,该企业还与武汉理工大学合作成立“传感技术研究中心”,不仅在同领域的科技研发和专利技术成为全省第一,也在温度传感器市场份额上,达到国内汽车空调行业第一。

  其中,政府提供的融资贴息让该企业科研经费达到销售总收入的7%。

  据介绍,武昌区今年还从区科技三项经费中安排100万元,重点支持5家中小型科技企业加大技术创新投入,同时加强银企合作以改善其融资环境。目前,已有武汉华中自控技术公司等7家企业获批高新技术企业。

  稿件七(14版):80后编外村官

  盘活“空壳村”

  本报讯(记者徐前山 通讯员孙晨光)花木兰出生之地的黄陂姚集街大城村,自从去年来了个编外“村官”郑锋利后,只一年时间,就盘活了这个北部山区有名的穷村。

  2300余人的大城村,因为穷,年轻人全部外出打工谋生了,村里只剩下老人们守着几口薄田度日。村民穷,人均收入只有5100元;集体穷,没有分文积蓄,是个典型的”空壳村“。

  去年12月24日,30岁的郑锋利作为市交委共建点干部进驻该村,从此,村民们发现,荒山岗坡上总能看见他转悠的身影。

  在村民们眼里,这荒山岗坡地是穷的根源。可郑锋利却琢磨出了“道道”。

  村里有一块上百亩的岗坡地,一直荒着,郑锋利打起了它的主意。

  村里在外经商的能人很多,做工作请他们回来开发。在外行医的老中医谌建国被说动了,决定投资300万元将其开发成中药材基地。面积不够,郑锋利与村干部做村民工作,通过流转形式,把近百户村民土地租过来。村民得租金,又赚基地务工钱,乐开了花。

  昨日,记者看到,这个500亩药材基地已种上各种药材,1600平方米的深加工厂房已建起。周边,分别配套建起了几千只的散养土鸡场、养猪场,还有准备开工的沼气池,一个有机循环的生态产业链即将形成。

  活了荒山岗坡地,引得能人相继归。

  今年11月,在山西经商的又一老板决定投资上千万元,将村里近200户农民的岗坡地租下来,开发成2000亩连片油茶和茶叶基地。

  上月, 这名老板特意捐出3万元资金补助村里为农民改水,并向村里预交了开发定金。

  盘活荒山,关键要盘活人。荒山搞开发,请农民务工,但种惯了水稻的村民怕困难,他组织村民上土鸡放养、生猪养殖、油茶种植和茶叶种植等实用技术培训班。

  因为穷,村支部没有号召力。郑锋利通过对口帮扶资金,为村集体开发了300亩油茶,将一口“当家塘”开发成精养鱼池,还种上了150亩蜜橘园,新建了农家乐设施。今年夏天,城里人开着车到这里钓鱼、吃土菜、买土鸡,农家乐当年就为村集体创造了利润。

  今年,“空壳村”首次有了5万元纯收入。村民通过土地租赁、务工投劳等,人均收入增加500元以上。

  眼下,自来水管道正在铺进村里。村民说,祖祖辈辈吃井水的历史一去不复返了,这些都多亏了编外“村官”郑锋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