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经济台 > 财经资讯 >

土地置换何以一再被钻空子

发布时间:2010年12月16日 10:16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大众网-大众日报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土地置换”何以一再被钻空子?

  一处1000多亩无法耕种的土地,被虚报为可复垦6000多亩耕地,以换取建设用地指标。指标被买卖,最终有6000多万元被侵吞。发生在河北的这起土地腐败案,已致8名当事人落马。记者调查发现,在这个腐败链条中,省 、市、县三级国土资源部门 7名“大员”,外加一县委书记,各自利用手中权力,环环相扣,织成了一张腐败的网。目前,该案在司法上基本尘埃落定,但被戕害的农民利益,仍无处伸张。(12月14日《新京报》)

  这起腐败窝案,值得我们关注的地方很多。比如腐败链条上各色官员滥用权力的环环相扣,比如篡改地籍图时空手套白狼的娴熟,比如在复垦、转卖过程中玩“空手道”大肆鲸吞的无所顾忌。其中,有一项政策被这些官员曲解利用:按国土资源部相关“土地置换”政策,整理农村建设用地增加耕地后,可以相应申请增加建设用地指标。某种意义上说,正是在这项政策的驱动下,使腐败行为得以顺利实施。

  在立项、流转两个最关键环节,不仅有腐败链条上的各色官员,还有急于“找地”、“换地”,不顾“程序合法”的地方政府。换句话说,如果不是相关官员很好地迎合了地方的这种冲动,骗卖建设用地指标不可能会这般顺畅。而不管是满足私心,还是在谋取私利过程中,“土地置换”政策俨然成为被“正当”利用的工具——政策一再地被钻空子,原因何在?

  类似的土地腐败案,在全国还有不少。此前,许多地方的拆村并居、农民“被上楼”运动中,适用的政策,都是国土资源部2008年6月颁布的《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管理办法》。该项政策出台的初衷或许是好的,但在“增减挂钩办法”具体施行的过程中,不少地方的做法,已经偏离了国土资源部能够掌控的范围。在“找地”、“换地”的冲动下,农民的权益一再受损,由此导致的腐败案更是频发。

  要想遏制这种情况,一方面,相关方面收紧执行国土资源部的相关“土地置换”政策,是为必须;另一方面,如何规范集体土地上的征收,应被尽早提上日程。我们期望,相关方面在对《土地管理法》修改的过程中,应重点关注集体土地和建在集体土地上的房屋拆迁补偿问题。这不仅能从根本上保护农民群体的权益,而且能从本源上堵住《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管理办法》的政策空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