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经济台 > 财经资讯 >

给基层财政改革提供制度保障

发布时间:2010年12月17日 02:20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12月9日到11日,上海闵行区人大常委会召开了一个财政预算项目初审听证会。从2007年开始,这样的听证会每年都会举行一次,今年已是第三次。

  听证会始于闵行区进行的公共财政预算监督改革,改革的最初设计者是刚去世不久的中国政法大学教授蔡定剑先生。昨天,《第一财经日报》以“上海闵行财政预算监督改革三年”为题,对此进行了报道。

  从本报记者参与听证会现场获得的信息,闵行预算监督改革尽管低调,但进行的效果比较明显,听证会的公众参与度正在逐年提升,作为改革的对象和牵头单位,区财政局对此反而觉得“轻松不少,很是受益”。因为通过人大代表甚至普通公众,对预算的修改意见前移到预算编制阶段,既避免了“坐在办公室里编预算”的脱离现实性,也减少了部门之间的协调难度。

  尽管闵行预算改革亮点不少,但担忧和疑问也在所难免。一是改革主导者的渐次离场,会不会导致当初制度设计的走样和智力支援的流失?二是现行体制内部压力影响。据说闵行区本已做好把全部预算都向公众公开的方案,但是考虑到“跑得太快后,上面有压力”,这些技术上已经没有问题的方案至今还未公开。三是缺乏体制环境配套,只靠基层主政者个人力推的改革,能否持续?

  类似闵行区的财政预算改革,在浙江温岭、四川白庙、湖南衡阳等地,也正在进行,尽管它们的形式各不相同,但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财政预算走向公共化、公开化和透明化。

  我们呼唤多年的公共财政预算改革,在上层,因为涉及利益面太广,“零敲碎打”式的改革,似乎很难找到突破,如今却在基层逐渐破题,引进人大这一外部控制力量,民众自觉融身其间,地方政府积极推进,这些基层的预算改革,初步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公共财政改革的突破点能否在基层取得成功并推广,值得我们密切关注。

  首先,在偌大的中国,这样的基层改革还非常少,只是局限在一些小地方,这种浓厚的本地性因素,要求分权式的财政体制相配合。但目前我们实行的还是集权型的财政体制,不仅影响当地政府和民众的自主性,也谈不上财政公开和预算民主。所以,为了避免这种单个地方改革的自生自灭,急需对目前财政体制进行改革,财政资源需要分散到政府的各个层级,使各级财政成为一级真正的财政。

  其次,一些地方的改革创新,没有法律上的保障,也缺乏外界特别是政治和体制上的支持与帮助。比如温岭新河镇的“参与式预算改革”,通过他们自己的创新,人大代表可以联名提出预算修正议案,经过大会主席团审查,然后提交大会表决,过半数即可通过。这是一个巨大的创新,它赋予了人大代表行使我国预算法还没有明确提出来的“预算修正权”。

  类似这样的创新,因为缺乏法律的承认和认可,能否持续,能否推广,都是一个未知数。

  第三,财政预算的公开和透明化,说到底其实就是预算的民主化问题。财政信息具有强烈的公共性,本应该为全体公民共享,人人都应享有平等获知的权利。如何充分发挥舆论和民众的监督作用,如何让人大代表充分行使自身权力,并真正代表民意,这是超越财政预算改革之外的一个更深层次的话题,也是财政改革能否真正走向公共化和公开化的大环境,需要我们去正视。

  从上世纪80年代初学术界围绕公共财政问题展开讨论,到1998年提出“构建中国的公共财政基本框架”,再到2008年作出健全公共财政体制的战略部署,公共财政已经伴随我们走过了20多年的历程,财政改革的话题也多次被提及和为人所关注,但什么时候能有大的突破,民众期盼已久。当我们大突破无法取得进展的时候,能为像闵行、温岭、白庙等地进行的创新,多消除一些体制障碍,多提供一些制度保障,也是民之所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