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经济台 > 财经资讯 >

中国体育再反思

发布时间:2010年12月17日 16:56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财经国家周刊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提要:

  中国之体育,已经和教育完全脱钩;已经和健康成为截然不同的两个概念;已经和国民体质成为八杆子打不着的两回事。体育,在中国已经成为竞技体育的特指物,其成果只与奥运和世界大赛的金牌数挂钩

  文/杨明

  在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的进程中,体育界的体制改革步伐显得滞后与迟缓。高度的资源垄断、独特的政绩衡量标准,一班人马几块牌子的管办不分、政事企混淆等现状,在打造出竞技体育持续辉煌的同时,也滋生出严重的腐败和诸多受到质疑的负面效应。随着时代的发展、纳税人权利的觉醒,呼吁中国体育体制改革的理智声音开始萌发,人们开始思考只以金牌为轴心的中国竞技体育价值体系,是否还应沿着历史的惯性继续延伸。

  体育,这本该定位于“增强人民体质”、属于国民生活方式一部分的身体健康游戏,在经过一段特殊历史时期的功能性定位后,目前,依然在许多人心目中迷失着本来面目。中国之体育,已经和教育完全脱钩;已经和健康成为截然不同的两个概念;已经和国民体质成为八杆子打不着的两回事。体育,在中国已经成为竞技体育的特指物,其成果只与奥运和世界大赛的金牌数挂钩,这是一批体育官员的认定。

  自从1995年,国家体育主管部门把体育拆分成“奥运争光计划”和“全民健身计划”后,竞技体育和全民健身在理论的天平上实现着对等平衡,但遗憾的是,人们看到的现实情况是:人力资源和财政资源明显向前者倾斜,金牌成为一些争光者的吸金器,竞技体育似乎成了中国体育的代名词。

  当金牌数量成为中国体育强盛的唯一衡量标准后,当金牌等同于强国符号,成为点燃爱国激情的神圣火炬时,不少老百姓逐渐接受了一个被扭曲的理念:体育是用来欣赏的,和我们的生活无关,和我们的教育无关,和孩子的健康无关。于是,20年来,被肢解的体育成为了大众在电视机里的茶余饭后的消遣;于是,体育远离了大众,成为少数精英们拼争金牌的专属领地。

  广州亚运会上,我的一篇小文质疑了金牌至上,讽刺了金牌强国和体质弱国的畸形现象,不料想的是,引发了一场大争论。

  虽然北京奥运会后,也有学者质疑过中国体育体制,可一些体育官员们对此无动于衷的理由相当自信。

  但有种理智的声音认为,举国体制和金牌争光这两块“金字招牌”的内容近几年来在中国竞技体坛上已经有被置换成“水货”之嫌;更有批评者认为,这两杆大旗被利益集团偷换概念后,蒙蔽了一些领导,给金牌GDP主义罩上了一层虎皮,以此来吓退质疑者的批评。

  支持这种观点的人摆了如下论据:

  1、举国体制是“举全国之力集中办大事”。由政府出资,利用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达到特定目标。先甄定一下什么叫大事?世界大赛夺金是大事吗?也许,20年前算大事,但现在,和经济发展、改善民生、加强科技军事实力、增强国民体质相比,哪一个恐怕都比世界大赛夺金牌事大过N倍。

  2、中国的“两弹一星”、飞船上天,采用的是举国体制,应该划算;但耗费巨大政府资金,20年培养出几百个奥运冠军和世界冠军,却可能是以牺牲上千倍夭折人才为代价,这种培养人的方式也该举国体制吗?当年,中国的“两弹”功勋们每人奖金才分了10元人民币,我们的科学家和宇航员奖金远没有奥运冠军的零头多,一块奥运金牌7亿人民币的成本,而2004年美国雅典奥运会34枚金牌总共才花了7亿人民币,我们真的需要为金牌花费如此高的成本吗?价值和投资可能太不成比例了。

  3、对于政府来说,全民健康显然是大事,应该采用举国体制去抓,显然体育部门要抓好全民健身这个大事。

  存在了许多年的东西在失去前是会造成恐惧的,比如:应试教育。大概经过若干年后,当我们看到孩子们身体健康了,快乐了,出息了,我们才会发现,以前怎么就那么傻呢!

  (作者为新华社体育部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