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经济台 > 财经资讯 >

从百强榜单看县域经济特点 资源县傲然崛起

发布时间:2010年12月17日 17:09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决策》杂志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张占斌

  近期,2009年全国县域经济竞争力百强县(市)、中国西部百强县(市)及各省2009年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排名名单相继出炉。新名单在出现新“面孔”的同时,也呈现出新的特点。

  百强格局正在改变

  与全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总体格局一致,百强县在空间分布上也表现出极端的不平衡性,即在空间上呈现出高度集中于东部发达地区的特点。在2009年全国县域经济竞争力百强县(市)中,前10名均属东部发达地区。其中,江苏、浙江各占4席,福建、广东各占1席。广东增城市首次进入前十强,“以主体功能区建设推动县域经济科学发展”的“增城模式”为增城市的又好又快科学发展注入了强大活力。而陕西靖边县也新进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市),成为新进的8个县(市)中唯一一个西部县城。

  在全国百强县中,江苏、浙江、山东三省占的比例最大,各有特点。江苏县域经济规模大,百强县大而强,全国十强县中占有7席,特点是“集体经济+规模经营+资本市场”,区域统筹条件比较突出;浙江县域经济人口规模小,百强县相对富裕程度高、差别小,特点是“民营经济+产业集群+专业市场”,城乡统筹条件比较突出;山东县域经济单位众多,差异性大,百强县突出性不足,特点是“政府主导+经济协作+多种模式”,区域经济协作比较突出。三省相比,山东省百强县的居民收入水平最低,百强县的相对富裕程度较弱,在发挥市场机制在县域经济的作用方面还有很大潜力。在2009年排名中,江苏省百强县数量最多,百强县排序提升明显,20升7平;山东省百强县16升6平4降;浙江省百强县13升5平8降。

  虽然百强县主要集中于东部发达地区的情况仍然客观存在,但格局显然已悄然改变。总体而言,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可以分为老牌百强县和新兴百强县。老牌百强县出现分化,一部分已经成为中心城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并连续多年入选百强县名单;另一部分则发展相对较慢,退出百强县的行列。广东省百强县数目历史上曾达到15个之多,后来有6个改成市辖区,有7个退出百强县。

  新兴百强县则呈现出“北上”、“西进”、“资源县崛起”等特点。江苏省百强县由苏南向苏北“北上”;山东省百强县由胶东半岛向鲁中“西进”;中西部地区具有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的强县迅速崛起,现在中部地区已经崛起16个全国百强县,西部地区已大开发出6个全国百强县;全国百强县的格局正在改变。

  城郊县发展迅速

  根据《安徽省2009年县域经济竞争力报告》,该省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排名前10位中,肥西、肥东、当涂等位于合肥、马鞍山等城市周边,发展迅速。广东县域经济发展实力较强的县(市)也主要是珠三角外围地区,这些地区整体上受珠三角的产业和经济资源外溢影响大。城郊县由于具有先天地理优势和区位优势,在县域经济排名中位次显著提高。

  城郊县作为城市的“卫星城”,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也在大规模的城市化进程中受益匪浅。一是城市人口聚集,但城市资源有限,便会向外扩散,“卫星城”城郊县由于其便利的地理位置,自然成为物美价廉的不二之选。二是非城郊县由于远离城市中心,资源共享存在障碍,城郊县在享受城市便利方面具有不可替代性。三是城郊县由于其异于城市的自然环境,成为城市发展的“后花园”,旅游资源得到深度开发,旅游业获得长足发展。四是城市文化的浸染,使得城郊县居民素质不断提高,且得天独厚的区域便利能够吸引更多的人才,更为城郊县的快速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资源县、西部县傲然崛起

  很多县域经济发展突出的地区都是依托当地的自然资源,通过资源开采、加工发展起步的,中西部地区的百强县主要是此种类型。

  内蒙古的准格尔旗和陕西神木县在当地的县域经济排名中呈上升趋势,主要归功于能源经济。准格尔旗主要依赖羊绒经济和煤炭经济,拥有世界最大露天矿,拥有稀土、天然气等资源,以煤炭和电力为主要经济命脉。

  而“新型煤都”陕西神木县,煤炭资源得天独厚,工业以煤炭为龙头,按照煤电、煤化工和载能三个方向转化,形成了煤炭、电力、煤化工、载能、建材等五大支柱产业。正是依赖这些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以内蒙古的准格尔旗和陕西神木县为代表的资源县傲然崛起。

  同时,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推进,西部地区的县域经济发展突飞猛进,发展速度甚至超过了中东部,其主要原因有四:一是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一定程度上向西部地区扩散,发生梯度转移。二是西部大开发促进了西部地区基础设施的发展水平,西部经济纵深发展。三是随着优惠政策的实施和西部地区区域优势的显现,西部地区的县域经济呈现产业集聚效应。四是西部地区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吸引了更多的人才,带来了更新的思想。四川双流实施富民创业工程,提出“农民创家业,老板创大业,能人创企业,农民工回乡创新业,各级干部在推动农民创业过程中闯事业”,成为西部经济实力最强县。

  创新型县域经济优势凸显

  “垃圾,是放错地方的有用物资。”这是汨罗人的一致观点。作为中部省份的一个县级市,湖南汨罗的循环经济开展得风生水起,汨罗人通过引进再生资源加工和制造企业等方式,将回收的旧物进行综合型精加工,逐步实现由单一原料产品向终端产品发展。汨罗循环经济产业园已被国务院批准列为国家循环经济试点,且已作为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代表,载入“十一五”规划,成为发展循环经济的区域样本。

  环境保护是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前提,而循环经济是环境保护的重要方式,汨罗人的成功证明,循环经济已成为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新引擎,在既无区位优势、又无资源优势、政策优势的前提下,循环经济是区域经济发展及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我国省管市、市管县的分税制财政体制在调动增收节支、当家理财的积极性,促进市县经济社会的发展等方面一度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改革的推进,其财力与事权不对称、资金落实不到位、省对县财政信息缺失等弊端也逐渐显现。

  而浙江显然未受制于此,其主要原因便是“省管县”财政体制,“省管县”财政体制充分体现了还财于县、藏富于民,相对独立的财政自主权,为县域经济的起步和起飞储备了宝贵的发展资金,也促进了城乡统筹发展并推动了和谐社会的建设。

  浙江省曾先后于1992年、1997年、2002年、2006年和2008年出台政策措施,开展强县扩权改革,力促县级政府转变职能,提高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2006年,义乌成为第四轮强县扩权的唯一试点县市,在当年浙江省下发的“扩权”文件中,最关键的字眼是“赋予义乌市与设区市同等的经济社会管理权限;推动义乌市优化机构设置和人员配置”。如今的义乌已成为以专业批发市场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的成功范本。浙江的强县扩权改革,也使得浙江县域经济的强势开始形成。随着“省管县”财政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体制创新型县域经济必将凸显出优势,并迸发出蓬勃生机。

  面临“成长的烦恼”

  概而言之,县域经济的发展路径主要有三:一是从实际出发,发挥比较优势,走特色经济道路。二是坚持以人为本,走民营经济道路。三是发展生态经济,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无论哪类县域经济的发展模式,经历了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其要素资源的强约束性、环境容量的饱和性已基本显现出来。当前,百强县不同程度地面临着土地、水、电、劳动力等要素资源短缺的“成长的烦恼”。

  目前,无论是全国百强县还是西部百强县,大多面临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经济类型单一、产业层次偏低、企业规模偏小,城镇化水平仍然较低,难以形成该地区的经济中心,带动相关产业及地方经济发展能力差,规模经济很难形成。二是经济发展速度受制于要素资源,自主创新能力不足,高效节能型企业及产品仍然欠缺。三是资源有效利用率低,经济基础仍然薄弱,发展特色不够鲜明,机制尚不灵活,欠缺长远规划。四是产业化程度不高、传统产业比重大。与我国大中型发达城市以及世界中等收入国家相比,第三产业比重明显偏低。

  显然,多样化发展县域经济势在必行。以改革先驱广东为例,以前走开放型道路,重点发展科技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劳动密集型产业,但现在特别强调发展效益密集型产业。增城市正是践行这个转变,短短几年时间内,财政收入翻了几番,位列2009年度全国百强县第九名,也是广东省入围县(市)中的第一名。但是,我国县域经济情况复杂,并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特点,切实发展好县域经济绝非易事。因此,要学习、要借鉴,但是也必须从当地实际出发,多途径发展。

  一是积极发挥土地政策和产业政策的作用,加紧淘汰高耗能、高排放行业,加快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进一步增强自主研发能力,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高产业竞争力。二是培育特色经济,增强竞争优势。具体而言,要继续壮大培育龙头企业,引进发展优势企业,积极发展县域中小企业,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三是紧紧依托工业化、城镇化的和谐发展,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促进产业结构的整体升级。四是加大政府政策支持力度,创宽松环境,出好政策护好航,积极推动当地县域经济发展。

  实践证明,只有强化改革,找出适合本地发展的路径,才能取得县域经济发展的胜利。也只有强化发展县域经济,实现县域经济发展的平衡、产业结构的平衡,才能更好地实现整个国家经济的协调、健康发展。

  (作者系国家行政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