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经济台 > 财经资讯 >

陈心尘:万岁工程论难解惑者之疑

发布时间:2010年12月20日 07:36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东方早报[ 微博 ]东方早报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万岁工程论”的大言文化

  作者 陈心尘

  三峡工程是“长江上的钢铁长城,千年万年不会垮,质量上非常好”。

  12月17日,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两院院士、原三峡工程验收专家组组长潘家铮在《三峡阶段性评估报告·综合卷》首发式上称,三峡工程是“长江上的钢铁长城,千年万年不会垮,质量上非常好”。

  笔者不怀疑三峡工程的质量,而且笔者对水电工程是完全的外行,但仅仅从一个外行的角度,笔者仍然认为潘院士“千年万年不会垮”的断言缺乏足够的科学依据,并不利于取得公众的信任。

  理由是:三峡大坝是用钢筋混凝土浇铸而成的,这种建筑方式在人类工程史上为期尚短,充其量不超过200年,人类社会至今没有任何一个保持200年以上而质量依然良好的钢筋混凝土工程的例证。因此,在没有任何完整的经验证据的情况下,就贸然断言三峡大坝“千年万年不会垮”,明显有悖于科学的实证主义精神。潘院士是学术权威,且曾经身居高位,却出言如此不慎,不仅无助于驳斥那些对工程质量可能过度的质疑,而且只会更启普通公众对工程质量之疑窦。

  与其如此,还不如谦虚谨慎一点,老老实实地提供更多的证据,证明大坝质量可以满足原有的300年设计寿命,更易取信于人。如果实在一时难以证明,那就应该学习水利部原部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钱正英,坦然向公众承认:“三峡的论证虽然是结束了,三峡工程虽然是开工了,对论证究竟行不行,还要经过长期的实践考验。”而不是在没有更多科学证据的情况下,就信心满满,胸脯拍得山响。

  科学不需要大言,取信于民也不需要大言,当我们需要以科学来取信于民的时候,更加不能指望大言。但是,在我们的社会中,大言却几乎已是一种根深蒂固的政治文化。且不说当年那荒唐的“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了,只要听听许多官员每当需要表现爱民之心时,就必定要说的“不惜一切代价”这句话,我们就可以知道这种大言文化在我们的社会中是多么的流行普遍。

  其实,任何一个心智健全的人都明白,无论是自然资源还是社会资源都是相当有限的,行政成本也是必定需要计算的,世界上没有任何事情、也没有任何价值真正值得全人类“不惜一切代价”去追求和获取,哪怕是最为珍贵的个体生命和最为崇高的价值如自由、平等等也是如此。宣称“不惜一切代价”去追求一个目标,如果不是真正为某种异乎寻常的坚定决心所驱动的话,就只能是为了显示某种虚伪的感情以装扮自己,取悦他人。而异乎寻常的坚定决心不可能经常拥有,所以动不动就宣称“不惜一切代价”,最终只会让听闻者对言说者失去言说者原本指望从听闻者那里获得的信任。

  庄子曾有言颂扬大言鄙视小言:“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大言炎炎,小言詹詹。”(《庄子·齐物论》)意思是才智超群的人广博豁达,只有点小聪明的人则乐于细察、斤斤计较;合于大道的言论就像猛火烈焰一样气焰凌人,拘于智巧的言论则琐细无方、没完没了。但是在科学与政治领域里,需要的恰恰是触手可及、切乎实际的“小知”和“小言”,而不是玄虚渺远、大而无当的“大知”和“大言”。汉文帝要求“卑之无甚高论”(《史记·张释之列传》),中国共产党在新时期提出切实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实际上都是对所谓的“大知”和“大言”的某种拒却。而近代以来实证主义对形而上学的替换,也可以理解为科学和哲学领域内“小知”和“小言”对“大知”和“大言”的胜利。

  因此,在三峡大坝工程质量这样一个需要以严格的科学证据取信于公众的重大事件上,身兼科学家与官员职务于一身的人士,应当特别注意严格按照科学的实证主义精神,凭扎实的证据说话,以求解惑者之疑,安公众之心,而不是好大鄙小,信口雌黄,一掀嘴皮子就凭空给关涉数亿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三峡大坝增加上数百几千年的使用寿命。

  (作者系公务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