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发布时间:2010年12月20日 10:02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近期,国家统计局公布了11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5.1%,创28个月新高。刚刚落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把稳定物价列为政策重点,同时将2011年的货币政策基调由“适度宽松”转变为“稳健”。在之后召开的全国发展和改革会议上,国家发改委主任张平表示,明年的通胀目标约为4%,比今年提高1个百分点。种种迹象表明,决策层已经做好应对通胀周期的准备,本轮通胀的演进正影响着宏观决策的走向,各方对于此次通胀的性质、成因的认定,各个利益群体的不同呼声,使得本轮的通胀治理面临多重挑战。
在进入本轮通胀后,市场普遍把此次通胀定义为暂时性、结构性通胀,其中受天气、投机炒作等因素影响的农产品价格上涨,被认为是此轮通胀的主要推手之一。上月20日,国务院推出稳定物价“国16条”,重点针对农产品价格进行调控,全国一些城市的粮油菜价格止涨回落。然而,11月的物价数据却表明了一些新的趋势。我们看到,食品价格同比增幅从10月份的10.1%升至11.7%,这仍在人们的预料之中。同时,非食品价格同比增幅从10月份的1.6%升至1.9%。在非食品CPI的七项分类指数中,居住指数增幅尤其明显,季调后环比增幅从10月份的11.2%上升至21.6%。虽然非食品价格CPI增速不及食品价格,但因为权重较高,占CPI的2/3以上,其对于推动CPI上行的作用较食品价格更为显著。由食品类到非食品类的价格传导速度和幅度,或将超出之前的预期,全面通胀的风险正在上升。而针对食品价格上涨的局部干预措施的效果,也将受到非食品价格上涨的对冲。
从货币的角度,鉴于中国的货币供给和通货膨胀之间存在着长期相关性,决策层更加认识到货币信贷供应是治理通胀的根本之道。2008年次贷危机爆发至今的两年时间内,为应对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冲击,货币当局不得不加大货币供应。2009年,货币供应增加导致的价格上涨最先反映在资产价格领域,突出表现为房价过快上涨。进入2010年,央行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和加息并用,回收流动性。央行今年内七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12月20日调整后的存款准备金率为18.5%,达到了历史高位。而年内只启动了一次加息,表明在加息问题上央行较为审慎。在当前的背景下,加息的步幅面临两难,如果加息幅度较小,那么对抗通胀的效果则不显著;如果加息幅度过大,又恐对实体经济造成伤害。在通胀数据背后,实体经济领域不容忽视的事实是,过去一年来居民收入和工资水平普遍快速上升,有效地支持了消费增长,推动了消费品价格的上升。今年前三季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334元,同比增长10.5%,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5%。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同比增长13.1%,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7%。前三季度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实际增长6.3%,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现金支出实际增长7.3%。而在生产领域,今年以来固定资产投资和出口的强劲恢复,支持了实体经济实际需求的增长。
缓解通胀压力的另外一个重要途经是加快人民币升值。在需求层面,升值可以使出口增速放缓,进口增速加快;在价格层面,人民币升值将直接导致进口商品价格下降。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也再次提出,政府将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但是,出口部门对于GDP增长的高贡献率,以及出口下滑所带来的就业压力,是人民币升值遭遇的主要阻力。此外,升值和加息的同周期波动对于热钱的吸引,也是国内在调控下依然高企的资产价格所不愿见的外部压力。近几个月的出口数据显示,进出口的增长异常强劲,11月份出口同比增速从10月份的22.9%升至34.9%。出口的优异表现,或将加快人民币升值步伐,完善汇率形成机制,这本就是本轮经济结构调整的题中之义。
央行行长周小川日前表示,“多数央行的政策工具,都存在两难,想使得手里少数几项货币政策的工具,要满足所有不同利益群体的要求,是很困难的。”本轮通胀给宏观决策带来了巨大的考验远不止于此。2011年将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始,是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关键期。通胀周期波动仍在持续,宏观决策不得不面临更为复杂的挑战:若想跳出通胀的周期轮回,必须深入推进市场化价格改革;而在通胀率较高的时期,很多关键性的改革决定不得不审慎进行,甚至延迟推出。若要从根本上缓解通胀对居民的压力,必须进行收入分配改革,缩小贫富差距,大力发展服务业并增加就业;而在经济调整的过程中,暂时性的就业减少和收入萎缩又在所难免。展望2011年,经济增长、通胀治理和结构调整的三大目标如何在时机、步伐和策略上平衡取舍,将对中国经济的未来产生深远影响。
本期本报就通胀治理和宏观政策走向等相关问题,采访了中国金融40人论坛成员、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论坛成员、广东金融学院副院长陆磊,及高盛中国经济学家乔虹,是为21世纪北京圆桌第277期。(曹理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