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发布时间:2010年12月24日 07:08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经济导报
◆经济导报记者 时超
“现在不仅贷款企业缺钱,放贷的银行也缺”,22日,一位国有银行的工作人员对经济导报记者表示。随着近期央行存款准备金率一提再提,银行存贷比压力连连增加,让每到年底吸储任务就很繁重的各家银行,今年压力更甚。而在高息揽储等违规手段受到银监会严查的情况下,短期理财产品成为其聚集市场资金的一大“利器”,近期发行量大增。
与此同时,国内趋紧的货币政策也让年终需要贷款的企业“难为无米之炊”。从银行贷不到钱的企业纷纷转向信托,信托产品发行量迅猛增长。
于是,一场银行和信托之间的“抢钱”大战就此展开。
银行将迎年终决算大考
今年底,在央行6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1次加息之后,部分中小银行的存贷比超过监管机构设定的75%的红线,吸收存款成为他们的头等大事。
而银行理财产品也在此时开始了爆发性增长。根据银率网的数据,11月各商业银行共发行产品1019款,环比增幅达53%,同比增幅达45.8%。总体来看,发行量前15名的银行发行了936款产品,占比达91.9%。发行量排在前三名的银行依次为交通银行、中国银行和招商银行。
22日,导报记者来到位于济南环山路一建设银行营业部,理财经理李倩告诉导报记者,最近一个多月来,银行主推的理财产品期限都在半年以内,以1-3个月期限的产品为主,“这类产品的现在收益比较有吸引力,期限也不长,对于有资金流动性需求,但年底又想再小赚一点的市民来说很合适。”
数据也显示,这些理财产品中短期化趋势愈发明显。11月份6个月以内的短期理财产品发行量为857款,环比上涨59%,占到发行总量的84.1%。而普益财富的数据显示,在最近几周时间里,3个月及以下期限的理财产品发行数量占总发行量的比例,一直维持在60%以上的高位,占据了发行主体地位。
“年末发行的理财产品截止日是12月31日,起息日基本定在1月1日,募得的资金在12月31日就可以作为银行存款。这样一来就可变相吸储了。”上述银行业内人士对此表示,这波短期理财产品发行高潮的主要目的就是竭尽全力将市民的资金“吸”回银行,确保各家银行在即将到来的年终决算大考中过关。
为此,银行不惜控制基金产品的销售,为理财产品销售让道。上海一家基金公司的市场部人士对导报记者透露,“公司原本计划12月发行一款基金,不过银行渠道反馈的信息是,年前发行难度太大。”另一家已经获得发行批文的基金公司也透露,考虑到合作银行年末工作重点不在基金发行商,加上公司的品牌实力并不具有太强竞争力,决定将新基金的发行工作推迟至明年初。
信托发行暴涨
然而,银行在为“吸金”忙碌时,整个市场也陷入了流动性紧张的局面。无论是个人还是企业,现在要想从银行贷出钱来变得十分困难。
21日,有消息爆出,为了保证不突破全年7.5万亿的放贷红线,银行分支机构已于17日前后收到地方银监局的“暂停令”,要求月底之前暂停发放人民币固定资产贷款。而此前,已有多地媒体表示,当地的金融机构放款被延至明年年初。
当众多企业贷不到资金时,他们开始寻求信托机构的帮助。
21日,阳光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发布公告,为促进阳光房地产所开发的丹宁顿小镇B区项目的建设进度,增强其项目开发的资金配套能力,阳光房地产拟与山东省国际信托有限公司签署《信托贷款合同》。山东信托拟向阳光房地产提供人民币信托贷款,金额在2亿元至3亿元之间。
同样的事情在众多企业和信托机构之间发生。统计数据显示,11月共有43家信托公司发行141款集合信托产品,环比增加35.58%,同比增加88%。
而从运用方式看,11月债权投资类产品发行量再居首位。“债权投资类主要包括贷款运用类和单纯的购买债权型的信托产品,这两类产品从本质上看都属于融资类,类似银行贷款。这种信托产品发行量大增,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银行年末收紧信贷导致企业转向信托渠道融资的现实。”山东经济学院财政金融学院教授吴奉刚分析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