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经济台 > 财经资讯 >

姜雷:发改委不应让油价飞

发布时间:2010年12月24日 14:00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经济观察网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经济观察网 姜雷/文 套用一句流行语,12月21日晚,国家发改委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让油价飞。在几乎所有市场人士都看空当前成品油市场的情况下,发改委做出了本年内最后一次上调油价的决定。

  面对高通胀压力,国务院出台包括国十六条在内的一系列举措稳定物价。天然气调价叫停,严格控制煤炭价格都显示了其稳定物价的决心。作为价格监管部门,一方面是抑制通胀,一方面要推进资源价格改革,发改委面对的是两难局面。

  于是,市场化程度较高的成品油成为发改委的试验品。在这样的背景下,发改委逆市调价释放出的信号是,成品油定价机制将严格执行,已经进行的定价改革也将继续推进。

  让人担心的是,成品油流通环节高度垄断形成的制度性痼疾,并不会因为发改委的主动迎合市场而消除,随着明年通胀压力的进一步加大,发改委仍将面临巨大的考验。

  似乎已经估计到公众对调价的反应。发改委公开的解释是,已经适当推迟了提价时间、控制了提价幅度。同时,成品油在CPI的构成中,所占比例并不大,对价格影响并不大。发改委测算的数据是,对未来CPI的影响,环比当月上升约0.07个百分点。

  更有专家表态称,通过适当提价,可以调动企业生产和进口积极性,同时抑制不合理消费。甚至提价在一定程度上将缓解因供给不足引发的通胀压力。大致的逻辑如下,上调油价,企业盈利增加,市场供应充足,终端销售价格逐步降低,进而抑制通胀。

  但发改委却并没有对价格传导引发的间接通胀进行解释。最直接的例子是,油价上调后,物流企业的运输成本必然提高,进而导致大量依靠物流的蔬菜、粮食、食品等消费品的成本提高。

  实际上,正是基于对价格传导性通胀的担忧,才使得包括国有石油公司、地方炼厂、终端零售商对此次发改委的调价感到出乎意料。记者了解到,此次调价上报并获得国务院批复也较之前的调价用了更长的时间。

  简单说就是,此次调价实际上是发改委在抑制通胀和推进价格改革的博弈结果。让发改委最终选择冒通胀风险,进行调价的直接原因是,此前数月的柴油荒和供应紧张局面已经基本缓解,调价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抑制市场的投机。不仅仅如此,12月底调价对全年的CPI影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更深层的原因是,发改委希望通过调价向市场宣布,要竭力维护成品油定价机制的延续性。现行的成品油定价机制已经运行一年半了,虽然多次调价都因种种原因并未完全到位,但相对于之前的模糊操作,“22+4%”的调价模式毕竟在制度上让调价过程透明化。

  不仅如此,发改委更需要通过此次调价来为明年即将进行的机制调整做准备。此前发改委调价基本都属于“打折调价”,以此次调价为例,在今年11月底,三地原油变化率已经超过4%,成品油调价的窗口已经打开。截至12月20日,三地原油连续移动加权均价涨幅已达9.16%,且调价时间距离上次调价也远超22个工作日。

  下一步,发改委会将成品油调价时间缩短至10个工作日,相对应的,也必须有一个合理的基准成品油价格。在国际原油价格不断上涨的情况下,如果此次不调价,国内油价与国际油价的差距会进一步拉大。

  等到明年按照新机制调整,一次上调幅度必然会过大,因此引发的社会负面影响也会更大。从某种意义上,此次调价更可以看作是发改委为明年新机制的出台进行的摸底调查,看看市场反应,同时为改革奠定相对较高的价格基数。

  在某种意义上,发改委冒通胀压力进行调价,似乎可以看成大力推动资源价格改革的急先锋。但实质上发改委却在新一轮改革中走入更深的误区。此前柴油荒暴露出来的成品油流通环节的高度垄断,价格变化不能反映供需的问题,并不能通过调价就能解决。

  这些制度性的缺失需要通过引入竞争机制,培育多元化的成品油市场主体,打破行业的上下游垄断才能真正实现。否则,发改委每次调价和改革都会被继续质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