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经济台 > 财经资讯 >

中国回归稳健货币政策通胀水平受关注

发布时间:2010年12月25日 04:36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金融时报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余永定

  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自2010年10月20日起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金融机构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上调0.25个百分点,由现行的2.25%提高到2.50%;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上调0.25个百分点,由现行的5.31%提高到5.56%。

  点评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余永定

  点评:在中国,加息与否往往被认为是货币政策转向的“风向标”。今年10月份央行加息是两年多来的第一次,是在经济增长由回落转为稳定增长、通货膨胀压力持续增大和流动性过剩问题依然存在的情况下收紧货币政策的又一重要举措。之所以是“又一措施”,是因为从去年年底以来,尽管名义上实行的是“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但实际上货币政策一直在微调中不断收紧,比如今年以来连续6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实行信贷规模管控、调整银行业经营指标以及窗口指导等等。从发展趋势来看,央行10月份的加息绝不可能是最后一次。

  首先,我国经济稳定增长的格局已经确立,这是基础性因素。与美、日、欧等发达经济体复苏进程曲折复杂不同,今年我国经济整体呈现出较快增长态势,尤其是9月份、10月份以来的种种迹象,如PMI连续4个月止跌回升,工业生产和投资回稳,就业情况好转等表明,我国经济已经由政策刺激下的快速回升转入稳定增长阶段,经济增长的自主性明显增强,经济出现“二次探底”的风险基本解除。我国货币政策的基本目标是保持物价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在经济再次严重下行风险消除后,可以说实施了两年“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已完成了其历史使命,理应适时退出。正因为此,刚刚结束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明确提出,明年将实行“稳健”的而非“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其次,通货膨胀压力继续增大,这是关键性因素。近期物价走势,远远超出年初和年中经济学界的预期。从发展趋势来看,成本推动物价继续上涨的因素比较多、可能性比较大。一是在需求绝对增加、供给相对减少的大背景下,农产品价格继续上涨的可能性很大。二是随着“刘易斯拐点”的逐渐临近,劳动力市场供求格局的逐渐变化,劳动力价格上涨将是中长期趋势。三是在我国货币增速较高、热钱流入加剧、外贸顺差继续增加的情况下,流动性过剩问题不可能在短期内消除,这将为物价上涨提供货币条件。我一贯认同弗里德曼的那句名言,“通货膨胀无论在何时何地都是一个货币现象”。

  第三,美国再次出台量化宽松政策,这是外因。美国出台第二次量化宽松政策,主要目的在于通过向市场注入流动性,刺激国内需求;通过美元贬值,促进出口,最终推动本国经济复苏和增加就业。很显然,美元滥发,虽然有利于解决短期美国国内问题,但会导致流动性泛滥,引起美元贬值,导致全球大宗商品价格飙升,加剧通货膨胀,所有国家以美元计价的资产缩水。对中国而言,主要影响有:一是大宗商品价格高企,输入性通胀不可避免;二是中国持有的美元资产的购买力大幅缩水;三是美元贬值,人民币升值,中国出口受挫。尤其是第一个因素,对当前国内本已不断走高的物价来说是雪上加霜。加上我国特殊的结售汇制度,热钱流入,导致货币被动供给必然增加。

  总之,许多情况已经表明,影响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我国经济运行的主要矛盾不是经济增长,而是通货膨胀。抓住了这个矛盾,也就抓住了影响中国经济健康稳定运行的“牛鼻子”。正因为这样,近期中央作出了明年货币政策向“稳健”转变的重大决策,货币政策转向有助于经济持续增长和发展方式的转变,有助于抑制通货膨胀和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可以预期,在“稳健”这个总基调的指导下,加息将是明年货币政策操作的题中应有之意。笔者以为,加息的幅度至少应解决持续长达半年多的“负利率”问题,如果明年CPI上涨4%左右,那么加息幅度至少在100多个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