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经济台 > 财经资讯 >

控通胀财政也要搭把手

发布时间:2010年12月28日 23:40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经济导报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经济导报评论员 兰恒敏

  最近央行有点急眼。先是顶不住舆论和通胀现实的压力,“象征性”地再加息0.25个百分点;央行第四季度例会又进一步指出,2011年要把握好流动性的总闸门,这已经是央行连续在4天内强调要调控通胀;最近央行副行长胡晓炼发表文章提出,下一阶段央行要把稳定价格总水平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上。央行其他官员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也在不同场合表达了对控制通胀的焦虑。

  现实方面,继前期各地菜价出现一两周的短暂下跌后,最近又有反弹的苗头;国际上,石油、黄金和其他大宗商品的价格频频上涨,输入性通胀的压力越来越大。看目前阵势,单靠货币政策的调整很难抑制通胀,必须有财政政策的配合,双管齐下才能控制通胀。

  实际上,财政政策已经在悄悄微调。27日,全国财政工作会议在京召开,部署明年积极财政政策的力度和方向。与此同时,消息人士透露,明年财政赤字将定在9000亿元的水平,比今年10500亿元的规模减少1500亿元。减少赤字是财政收缩的行为,而不是“积极财政”,这是不是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2011年要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原则相悖呢?

  其实,原则是死的,现实中的理解和执行是活的。中央提出积极财政政策主要是为了对冲稳健货币政策可能带来的紧缩影响,是为了在全面回归“稳定”的同时进行局部的“点穴刺激”,以保证经济又好又稳地增长。中央的定调只是一种平衡性的“框架安排”,需要根据现实情况有所侧重。现在通胀压力有增无减,我们很难想象这边货币政策逐步收紧,那边财政政策大干快上。这样会乱套的。

  积极的财政政策之所以不能太“积极”,还有一层因素要考虑———明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各地都储备了一批大项目,攒足了劲准备大干一番,跑项目挤破了头。中央财政松一寸,地方就敢松一尺。这样就会造成铺新摊子、上新产能的恶性循环。所以,财政政策在“积极”的同时必须保持一分“淡定”。

  财政“积极”的真正含义是什么?在全国财政工作会议上,财政部部长谢旭人表示,2011年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将着重把握以下五个方面:一是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扩大居民消费需求。二是合理把握财政赤字和政府公共投资规模,着力优化投资结构。三是调整完善税收政策,促进结构调整和引导居民消费。四是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障和改善民生。五是大力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区域协调发展,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很清楚了:五个重点,四个关乎民生,一个是经济结构和区域结构的调整。所以,2011年的积极财政政策,主要是在民生等方面积极,是为了扭转生产和消费的不平衡,弥补经济发展时对国民福利的“亏欠”,这与当时4万亿元投资刺激实体经济发展有根本不同。如果看不到这一点,依然期望国家鼓励上大项目、追求发展高速度,就大错特错了。